更新于2012-12-18 17:33:46
3079
閱讀
1
回復
23年的住宅樓怎么會塌了
我家房子也建于80年代還安全嗎?
 
23年的住宅樓怎么會塌了我家房子也建于80年代還安全嗎?
    昨日上午10:40,江東區(qū)徐戎路徐戎三村2號樓塌樓事件中,通過一條短信,25歲南京姑娘董先玲指引救援人員找到自己,經歷了長達22小時的黑暗后成功獲救。她和不幸遇難的室友都是銀泰的營業(yè)員。
23年的住宅樓怎么會塌了我家房子也建于80年代還安全嗎?
23年的住宅樓怎么會塌了我家房子也建于80年代還安全嗎?
    根據寧波市政府在2009年批準的《明樓地段(JD07)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徐戎社區(qū)所在位置為地面沉降重點防護區(qū)! D解寧波市政府針對倒塌樓房的原因分析
 
    徐戎三村
    樓房倒塌
    事件追蹤
 
    12月16日12點多,寧波江東區(qū)徐戎三村2號居民樓突然倒塌。倒塌的是一棟1989年建造的6層建筑,預制板結構,每層有3戶人家,共有18戶。

    一棟使用23年的6層居民樓,沒有地震搖晃,沒有劇烈撞擊,突然粉碎性倒塌。有人說,上世紀80年代造的房子設計和建筑等級低,堅固程度遠不如近年建筑。

    那么,23歲是否已是老式居民樓疾病纏身的年紀,我們身邊的老房子是否也可能壽終正寢倒下?

    昨天,省內一位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站了出來,領著我們回到二三十年前火熱的蓋樓工地,他供職于權威建筑設計機構,經歷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浙江建筑變遷。記者 王中亮 胡昊 制圖 沈浩
 
    1980年到1990年分房時代
    浙江蓋的都是廉價磚混結構六七層樓
 
    改革開放之初,住房成為蔓延于浙江大小城鎮(zhèn)的大問題。當時還是住房分配年代,人們迫切期待自己供職的工廠、學校、機關蓋房子,蓋房、分房成為那個年代的熱詞。

    一方面,經濟復蘇剛起步,浙江社會尚貧窮,另一方面,向城鎮(zhèn)居民提供住房刻不容緩。既要省錢,又要房子蓋得快,于是,1980年代開始延續(xù)到1990年代初的城鎮(zhèn)樓房呈現(xiàn)千篇一律特征:高度多在5-7層,再高擔心房子的安全,矮一些則房屋供應量不足;清一色使用磚混結構。

    那時蓋房子,1平方米預算僅百元上下,廉價的磚混結構是不得已的選擇。有人質疑,倒下的6層樓房1988年10月1日開工,1989年12月5日竣工,樓房倒塌是否該歸結于搶工期?其實,一年多蓋6層樓絕不算快。

    磚混結構的樓房為何能蓋得快?1980年代典型的蓋房場景是這樣的:先平整土地;再開挖長條形的地基,砌上鋪地基用的磚塊,或者先往地下打樁,再砌地基;接下來是讓房子快速長高,一批預制板今天吊裝好成為樓板,第二天工人們就可以站在樓板上“叮叮當當”壘紅磚。
 
    磚混結構要比框架結構房子脆弱
    80年代初期房子基本沒考慮防震要求
 
    這位結構工程師說,比起如今流行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樓房,磚混結構的確顯得脆弱。磚混結構房屋,當家的建筑材料是紅磚和預制板,這兩種建材在多年前就被浙江禁用。

    磚混結構的樓房最欠缺的是抗震能力。1980年代初期,著急少花錢住上房子的人們顧不上考慮地震,因浙江并不處于主震區(qū),政府也未對房屋的抗震能力提出要求。

    磚混結構的房屋,一塊塊紅磚靠灰漿相連,預制板不過嵌入墻體8厘米,樓房的各部位沒法形成緊密嵌入的整體。在劇烈搖晃時,房屋底部隨地震波而動,房屋上層因慣性保持靜止,導致墻體瞬間開裂,嵌在磚層中的預制板脫落,一塊塊向樓下疊加壓下去,汶川地震中,很多人正喪生于預制板砸壓下。

    除去應對強震時的脆弱,磚混結構樓房并無太多硬傷,在浙江,不少新中國成立前造的磚混結構樓房如今依然安全。加之寧波前天無震,磚混結構并非樓房倒下的主因。

    1980年代中后期,磚混結構房屋在一點點做著自我提升。一部分房子率先加筑了圈梁,所謂圈梁,就是在部分墻體內嵌入鋼筋做成的長方體,紅磚砌在鋼筋內,一面墻就成為了整體。有的房子在墻壁的拐角處設計了構造柱,這些柱子的內部也嵌入了鋼筋。構造柱和圈梁里的鋼筋聯(lián)手,形成房屋的骨架,在骨架的支撐下,房屋成為整體。這個骨架相當牢靠。

    這位結構工程師說,寧波塌樓事件他也在關注,“從我了解到的信息,這座樓房很可能既沒有圈梁,也沒有構造柱。如果有這些,一些墻體和柱子會屹立不倒,而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粉碎性塌陷。當然,也不排除本有加固部件,被住戶裝修時破壞。”
 
    寧波倒塌房子建在嚴重沉降地層
    這樣的地層能蓋房子嗎?
 
    沉降好理解,說的是在這樣的地層上修條路,蓋棟房子,路或房子會隨著地層往下沉。引發(fā)沉降的可能是過度開采地下水,讓地層出現(xiàn)空腔,也可能是過度開采煤礦,采空區(qū)易塌陷。當然,在取地下水、采礦都不多的浙江,引發(fā)沉降的主因還是軟地基。

    杭州、寧波、溫州和臺州沿海區(qū)域大多屬海相沉積地形,這些陸地在數千年前不是海洋就是濱海的灘涂,幾千年后,地層中還有深厚淤泥層,淤泥層多由海洋生物尸體和陸地碎屑演化而成。

    發(fā)生倒樓的徐戎社區(qū)就站在嚴重沉降地層上,這樣的地層能否蓋房子?(根據寧波市政府在2009年批準的《明樓地段(JD07)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徐戎社區(qū)所在位置為地面沉降重點防護區(qū)。)
    對于地面沉降重點防護區(qū),規(guī)劃要求控制地下水開采量,增加回灌量,達到采灌平衡。加強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監(jiān)測,強化工程地面沉降監(jiān)測和防治工作,要進一步加強地面沉降發(fā)展趨勢及防治對策措施研究。

    構造工程師反問,上海地質比杭州、寧波更差,軟地基上不是承載起了那么多笨重摩天大樓?

    “只要把地基處理好,沉降就能避免或者降低到輕微程度。”

    處理地基的手法可以是更換土層,也可以向地下灌注水泥漿,讓它變得堅硬,當然,更通行的手法是鉆入十多米深的混凝土鋼樁。

    他猜測,倒塌房屋的地基處理可能存隱患。在1980年代,地質勘查報告未被強制,不少人房子蓋好了也沒搞清房子下是什么樣的土層。地基打樁時,若一堵墻下本該打5根樁,只打了4根,本該打15米深,卻只打了12米……

    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出現(xiàn)嚴重沉降,也不足以讓房屋倒塌。1980年代,杭州有兩棟機關用房投入使用兩年就下沉90厘米,窗臺和馬路齊平,但房屋墻體堅固,整體下陷后連裂縫都沒有。施工方在地基下安放了208個千斤頂,將房屋整體向上頂起1米,時至如今,這兩棟房屋仍在使用。“它們和寧波倒塌樓房建于同一年代,用了同樣的建筑方式。”
 
    一樓住戶敲墻開店 拆掉陽臺承重墻
    對磚混結構房子最是要命
 
    昨天,一位在徐戎社區(qū)察看倒塌2號樓臨近樓房的專家感嘆,“裝修敲墻敲到令人無語”。(昨天上午,寧波市房屋安全鑒定辦公室組織專家,實地勘測了倒塌的寧波徐戎三村2號樓周邊的幾幢樓。專家的意見是,房子里面的敲敲打打很嚴重。)

    這位構造工程師說,面對相對脆弱的磚混結構房屋,隨意破壞房屋結構或許是致命的。

    這樣的房屋最怕兩種裝修,一種是一樓住戶將墻體敲掉,將住房改造成一個個門面,有人改造后怕房子倒,加裝鋼筋支撐,但這種獨立于房屋之外的鋼筋幾乎沒有作用;還有一種是為了將陽臺變成房間一部分,敲掉房間與陽臺間的承重墻。

    這樣的裝修是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家這樣做了,沒事,第二家照葫蘆畫瓢,還是沒事,墻體可以敲的消息在居民樓里擴散,當某一戶人家裝修完畢,到了最終那個臨界點——房子扛不住了。
 
    房子沒建防潮層
    地下水和雨水會把房子泡塌嗎?
 
    國人愛臨水而居,挨著河湖的住房能賣出高價。而有關寧波倒樓的一種解釋是,房屋地下沒建防潮層,地下水和雨水輪流浸泡,引發(fā)承重墻風化。最近一段時間,天氣時晴時雨,濕透的墻體一次次被烤干,熱脹冷縮加劇了墻體的崩塌。

    防潮層不是高科技,只不過在砌地面以下的磚墻時,用的砂漿水泥含量較高而已。這種水泥砂漿由水泥和黃砂混合而成,遇水能變硬。地上墻體砂漿采用石灰加黃砂加少許水泥的組合,屬氣硬型材料,在空氣中能變硬,遇水則酥軟,手指能摳下。

    砂漿中水泥最貴,不能排除施工方為省錢減少水泥用量的可能。不過,就算砂漿中一點水泥都不用,可以引發(fā)墻體疏松,單一原因讓樓房垮成這個樣子,可能性不大。至于熱脹冷縮,每棟房屋都可能遭遇,它對垮樓的影響更為次要。

來源:都市快報
  • 人贊過
查看更多
相關推薦
回復(1)

快速回帖 使用(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表情
新用戶注冊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