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路亞(LURE)這名詞,相信國內(nèi)釣友不陌生,但卻不是每個人都玩過,原因當然來自于它那系出歐美的血統(tǒng),與本地偏向日式釣法的習慣較為不同。在歐美地區(qū),有許多以生產(chǎn)LURE、FLY方面釣具為主的高知名度廠商,是擁有百年以上歷史傳承的老字號,這些公司經(jīng)歷了如此長久的歲月洗禮而能屹立不搖,原因就在于一群有心的釣魚人無時無刻不在鉆研、試探,憑著想像和實際的經(jīng)驗,以及對生態(tài)度的認知,做出盡可能接近理想的路亞,并用以將自己心目中認為刁鉆的對象魚請出水面來。
有許多令人激賞的作品及操控技法,雖然已年代久遠,但至今仍被肯定與使用著,如DOG WALK即是明顯的例子,因為它不但是新手必學更是老手必用的技法!然而,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支路亞是任何魚都無法抗拒其誘力的,原因不外是大自然里有太多不同的客觀條件,如大海、水庫、河流、季節(jié)、氣候、日照方向……因此一位擅用路亞的老手會視當時釣場狀況來搭配釣組,而對象魚是掠食性或覓食性、護巢性、驅(qū)逐性、群游性等等,其所對應(yīng)的路亞及技法亦全然不同。在從事此項活動的過程中,人們將可親自體會到大自然的變化,與各物種之間的奧妙關(guān)系,從而更加疼惜大地所賜予的一切。
利用這種裝備和技法釣魚,其較完整的英文稱呼是ARTIFIC-LURE FISHING,但為了方便敘述,以下皆簡稱為“路亞釣”(LURE FISHING)。路亞可說是一個族群數(shù)不算小的集合名詞,依各種造型及用法之不同,可區(qū)別出六大類別:
1、PLUG,
2、SOFT PLASTIC,
3、SPINNER-FRY,
4、JIG JIGGING,
5、SPOON,
6、FLY。
而在國內(nèi)釣具店里所陳列出售的,是以PLUG最居多,其他的比較少,所以從PLUG說起。PLUG這個專有名詞本意為栓子,用在釣具上則是依據(jù)最原始的制作方式(由木塊雕刻出仿餌魚體的路亞)而定名,早期大多出自芬蘭、愛爾蘭等歐洲地區(qū),材料以木質(zhì)為主。
一般釣魚人認為木料以巴爾莎(BALSA)木為最佳,但近年來塑膠類(PLASTIC)產(chǎn)品已占盡市場優(yōu)勢,制造商只需開發(fā)出一副固定造型的模具,在加工過程中對原料密度、顏料等稍加調(diào)配,即可制造出琳瑯滿目的產(chǎn)品,造型上亦不再僅限于模仿魚體,青蛙、小老鼠之類仿動物造型的也日漸普及,讓使用者有了更寬廣的選擇和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PLUG類制品被靜置于水中時,大抵會呈現(xiàn)下列三種情況:
1、 漂浮性(FLOATING)——拋投入水后不加予任何操控動作時,會自行漂浮在水面者。適用在早晨較接近黎明的時段、黃昏的時候或者是在夜間,及淺水區(qū)對付正在進行繁殖活動的成魚:水的溫度和釣況有著絕對的關(guān)系,波浪如果大的話是致命傷,因為魚看不清或較不會注意到水面上路亞的動作。
2、 懸浮性(SUSPENDING)——在水中靜止時自身會懸垂于水面下某一深度,其深度依個體條件或使用者的自行調(diào)整而有所不同:如何調(diào)整是個中老手必備的基本技巧。
3、 自沉性(SINKING)——只要一破水面就以某種速度下沉,直到接觸水底為止。這種假餌全天候皆可使用,魚獲體型通常也比較大些。
當然若想要隨時隨地都有理想的釣果,試著去了解每一支路亞的特性、使用方式與時機,是絕對不可或缺的要件,茲選擇幾種代表性制品詳述如下:
1、PEN BAIT——造形細長有如鋼筆的樣子,通常兩端較細小,尤其尾端比頭端更明顯細長;因為在頭端并沒有加上唇片,本身也就不具搖晃的條件,一切動作完全要靠操竿技巧賦予。其特點是屬漂浮性路亞,在沒有外力的時候,也就是沒有扯竿或收線動作時,它就隨波逐流的漂浮著。
多數(shù)市售產(chǎn)品或自己DIY制作時,都會在接近尾端的內(nèi)部加鉛,其作用是使尾部較重下沉,而頭部則較高出水面,這種看起來稍微斜斜地樣子就是它的特征。此特征的用意在于當以釣竿扯動它時,可以加強撥水的效果,所以釣竿應(yīng)盡可能選用硬調(diào)而且竿尖彈力要好,這樣路亞才會產(chǎn)生急劇的撥水“聲勢”。
有些產(chǎn)品在頭尾兩端都裝上了螺旋槳狀的金屬葉片,也有些只加裝在其中一端或完全沒有加裝,但不論是否加裝金屬葉片,適用的釣場大致相同,淡水以水庫、湖泊的水草帶上方或淹水的樹叢區(qū)為主,海水方面則如港嘴內(nèi)或臺灣西南部從南灣到墾丁一帶的淺灘礁石區(qū),都是理想釣場。這種路亞不論有金屬葉片與否,操竿技法都是以DOG WALK為主(注),縱使有其他手法亦多為以此法為準再稍加改變而已,目的是要讓路亞動態(tài)仿佛一支身體狀況不佳,有氣無力地在水面時動時停的餌魚。
剛開始拋竿的時候,應(yīng)盡可能的拋遠一些及各角度都試,卷線器的收線速度也可以快一些,這就是一般所稱的盲投(BLIND CASTING),目的在試探那些地方有魚以便定出標點。通常標點的范圍都不會太大,如果順利找到了,那就須持續(xù)將路亞投入該處進行晃餌誘魚動作,直到魚上鉤或路亞離開標點為止。
路亞在標點內(nèi)逗留的時間愈長、動作愈活潑,中魚機率就愈高,其技巧在于扯竿晃餌之后只少量收卷母線,而不要把竿尖與路亞之間的滯線繃太緊,最好是讓它呈一弧形的松弛情況下,要比緊繃的釣線強烈得多,且完成一個扯線動作后,路亞可能只移動了短短數(shù)寸而已。
如果流水或風力剛好順的話,路亞超出標點后便可放線讓它流回去,如此可省卻重復(fù)拋投的麻煩。原則上,在水質(zhì)透明度高及水面平靜的時候,適用不加裝金屬葉片者,但水面起漣漪或水質(zhì)不清時,魚兒較不易查察漂在水面的路亞,所以就得靠金屬葉片來補強聲勢了。
有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只要釣場水質(zhì)清澈,想把水面下幾米深的魚誘上來追咬路亞也非困難之事,但需注意:一支魚由若干深度突然快速竄升到水面時,可能已有體內(nèi)氣體膨脹或暫時性昏厥的現(xiàn)象,因此它可能停留在旁邊或甚至魚體撞擊到路亞,卻不會立刻展開搶食的動作,是故除非有明顯的拉力否則不必急著揚竿,這是釣水面漂浮型路亞經(jīng)常遇到的事。組合裝備時,直接將釣線綁在路亞前端的鋼環(huán)上即可,切勿任意加裝不必要的小配件,像鋼珠軸承八字轉(zhuǎn)環(huán)(BALL BEARING SWIVEL,俗稱培林轉(zhuǎn)環(huán))之類的,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將路亞的重心和撥水動作破壞掉;另外假如金屬葉片的轉(zhuǎn)動或撥起的水花不夠理想,不妨將葉片向前或后稍微扳一下試試看,通常只要有一點點的角度就可以改善了。
國內(nèi)使用的經(jīng)驗,PEN BAIT能釣獲相當多種海水魚,如金目鱸、七星鱸、尖梭、青旗、白腹、白帶……等,尤其在港區(qū)或瀉湖及出海口附近的蚵架里夜釣,是征服金目鱸的最佳利器。
2、MINNOW——這是國內(nèi)釣友比較熟悉的路亞種類,外型多半模仿一種身軀細長的小魚,且許多產(chǎn)品都會以有關(guān)MINNOW的字眼來命名;究其原因,歐美大部分水域里都有自然生長這種叫做MINNOW的小魚,盡管各地區(qū)的魚體外觀、大小、色澤會有所不同,但多半被賦予同樣的名稱,同時在大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里,它永遠是掠食性魚類追逐的目標,于是不論路亞制造商或各地自行制作路亞的釣魚人,便都喜歡模仿當?shù)氐腗INNOW開頭及泳姿,進而創(chuàng)造出許許多多不同名稱的產(chǎn)品。
在體型設(shè)計上,MINNOW路亞的必備原則是細長、流線,整體感覺要比前面所介紹的PEN BAIT更苗條,這是因為許多釣魚人認為大魚較習慣追咬細長的餌魚;另外還有一個結(jié)構(gòu)上的重點是,細長型路亞較易深入魚的喉嚨,可減少讓魚逃跑的機會。此類路亞除了在造型、色澤方面要求惟妙惟肖外,同樣重要的一點就是也須有曼妙泳姿,因此在路亞接近鰓部的下方都會有塑膠或木制小唇片,通常都是由鰓部附近向前下方延伸,與嘴部保持大約三十到四十五度過的角度,唇片表面平坦,前緣呈接近半圓的弧度;亦有將唇片定置在路亞嘴部下方者,也是向前下方延伸,但角度卻有大有小,長度方面也頗不統(tǒng)一,形狀上的變化更大,有的是前方逐漸寬廣,有的卻恰好相反,為逐漸收束甚至呈銳角狀,此類唇片本身即具有各種型態(tài)的凹槽,材質(zhì)以塑膠或金屬片為主,而金屬唇片通常都可調(diào)整角度。
由于MINNOW路亞主要是針對魚的視覺來引起反應(yīng),往往不需具備水面撥水動作及音效功能,因此在水質(zhì)較清澈或有月光的夜晚,選用具有明顯上下擺動卻不易產(chǎn)生偏向泳姿的唇片短小平坦者較佳,此類制品多能表現(xiàn)出強勁有力的階梯狀前進路線,神似餌魚在悠游。
以使用技法和路亞自身的浮水能力來說,MINNOW可有下列三種分類:
?、?、漂浮性——路亞重量多數(shù)較輕,如果站在岸上拋投,應(yīng)盡可能藉風的力量來增長拋投距離;操竿基本技法就是當路亞落水后即開始扯竿、收線,此時路亞會因水阻力作用在唇片上而發(fā)生下潛動作,同時伴隨著輕微但快速的擺(抖)動,釣者可靜止數(shù)秒待其浮出水面再重復(fù)操作。一般對深度的要求大致在水面下一英尺半至五英尺之間,若想下潛深度超過十五英尺或二十英尺的話,就需使用唇片較長的路亞。
?、?、懸浮性——對于漂浮性路亞,如果不想讓它一下子就浮出水面,必須靠持續(xù)收線來維持下潛狀態(tài),但懸浮性的路亞卻不必這么麻煩,靜止時它會自懸浮在水面下某一深度(當然深度是使用者自行調(diào)整出來的,調(diào)整方法將于進階篇再詳細說明);因為這懸浮特性,所以再慢的收線動作也不必擔心路亞會浮出水面,如此將可增加許多路亞在水中逗留的時間,特別適合用在水溫低或魚索餌意愿差的時候。
?、圩猿潦?mdash;—顧名思義它是一入水即會自行沉到水底下的,這類制品多半本身較重且沒有花俏泳姿,使用時機是魚群集中在水底附近,且因水深關(guān)系使得①項即使操作得再有誘惑力,也因距離遠而完全吸引不到魚的注意力之時。自沉式假餌雖缺乏美妙泳姿卻能接近魚群,故操竿技法也有比較特殊的講究:拋竿之后應(yīng)先讓路亞自由下沉直到母線松弛,此即表示它已觸底,這時方可做收線動作將線稍微繃緊,然后把竿尖指向方才拋投的方向,往上輕緩揚起若干距離后再緩緩放下,使得母線又呈現(xiàn)出松弛狀態(tài),之后再重復(fù)進行下一輪竿尖提起、放下、收線等動作。
竿尖提起的距離就是決定水底路亞所劃半圓弧大小的因素;另外一種操作方式是以收線來取代提起竿尖的動作,只是此法圓弧會較扁一些,通常為站在船上或者岸上釣點斜坡頗長的情況下,才比較容易發(fā)揮,效果也才較明顯。
3、CRANKER——這種東西不論在整體設(shè)計或制作上,都具有浮體動力學(AEODYNAMIC)的觀念,體形一般都較為短胖,但曲線玲瓏、凹凸有致,外觀比較趨于固定、形狀大多相似,然而各家各派所做的軀體大小、顏色、粗細、長短變化等項卻無一定比率和規(guī)則可循。
此外,CRANKER唇片的形狀、角度、長度之搭配亦隨著垂釣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但其作用還是以潛水深度為首考量;同時它還具備一項很重要卻又經(jīng)常被忽視的功能:有時候我們會做大幅度扯竿和快速收線,這種急拉猛收的動作常會有路亞撞底或撞到了障礙物的感覺,但卻幾乎沒有掛底的情況發(fā)生,為什么?原來CRANKER前進時頭部是朝下方的,以致在最前端的唇片要比魚鉤先撞及障礙物,此時松線的話,它會尾部在上浮至定點才恢復(fù)平衡,如此一來可說就非常巧妙地化解了掛底的麻煩。其實有經(jīng)驗的老手都會非常在意和掌握這大好契機,因為不論唇片撞及砂土質(zhì)水底表面或巖石、枯木等障礙時,路亞的動作都會由直行變成左右蠕動,而這種在水底蠕動的狀態(tài),會使唇片產(chǎn)生類似挖掘的動作,攪拌起沉積塵土,揚起或大或小的煙霧,此時的路亞就像一支急著找地方掩蔽卻又找不著的餌魚,常常會將索餌意愿不太高的魚也給誘出來狂咬。在浮水能力方面,基本上還是漂浮性、懸浮性、自沉性這三種,但操竿的技法卻不再是近乎規(guī)則性的拋竿、扯竿、收線動作而已。依照唇片造形、長度、角度上的差異,釣者可判斷出它們的潛游深度應(yīng)該是在水面下二英尺至三十英尺的范圍,許多釣友相信只要收線速度愈快,路亞就會下潛愈深,這一點理論上是對的,但事實上每一支路亞都得搭配某一種適合于它的速度,才能把功能發(fā)揮到最高點。收線速度如果太快的話,路亞容易側(cè)身,側(cè)面身必定造成航線偏移,則下潛的深度就大大減少了;如果太慢呢?那可能根本就無法做出完整的動作!
還有,一支具有下潛二十英尺能耐的路亞,很可能因為小配件的使用不當或釣線太粗等等,造成即使同樣的操竿技法也只能下潛幾英尺而已;這里面除了多變化的技術(shù)要求外,其巧妙和趣味性更值得釣友們多作摸索,而其奧妙之處無法言傳,只有將個人從練習中實際體驗到的心得記錄下來,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最正確技法。
在材質(zhì)方面,CRANKER和前面的MINNOW大致相同,木材還是以自古沿用至今的巴爾沙木(BALSA)及西洋杉(CEDAR)這兩種居多,但是目前市面上所出售的是以塑膠類和發(fā)泡成型的最為常見。若以巴爾沙木做成的路亞來說,因質(zhì)地較輕,在拋投能力上比較遜色,且沒有塑膠制的路亞耐用,經(jīng)常會有齒痕留在上面,但需要做調(diào)整或修改的話非常方便;塑膠類產(chǎn)品雖然在重量方面上占優(yōu)勢而利于較長距離的拋投,可是當采取較柔性的扯竿或緩慢收線時,其擺動情形就要比巴爾沙木差了。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CRANKER發(fā)揮最大下潛能力?必須盡量拋投得遠一些,且收線時竿尖要盡可能貼近水面;這種假餌是愈遠愈方便操作的,拋投距離不夠長或收線時竿尖的位置較高,都將促使正在進行下潛動作的路亞中途被拉起來。
如果不能掌握、了解路亞下潛深度的話,那明知魚群在那個位置恐怕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因此測定一支新品的下潛深度是件不可忽視的工作。方法是:將新?lián)碛械穆穪啂У揭惶幰阎畹牡攸c試拋,讓路亞撞底,然后移到稍微深一點的地方再試,直到?jīng)]有了撞底的感覺時記錄下來,就可以了。一般唇片為小型且安置在鰓部下方和身體成垂直角的制品,大概只能下潛一至二英尺而已,和嘴部成四十五度角的,可下潛至五英尺左右,唯有在嘴前方突出直又長的平板型唇片者,才具有深潛的能力。
DOG WALK是一種路亞釣的基本操竿技法,要點在于利用其頭部較輕、尾部較重之不平衡現(xiàn)象,使頭部產(chǎn)生反覆左右搖擺的動作,整個行進方式仿佛重復(fù)不斷地在劃Z字,呈現(xiàn)出一支在水面垂死掙扎的受傷餌魚狀。
在剛開始練習時,應(yīng)將PEN BAIT型路亞拋到水面,竿尖朝左或右都沒關(guān)系,先做一個急促的扯竿動作,讓路亞斜斜地偏向一邊往前沖,等釣線呈松弛的狀況時稍微收緊母線,再將扯竿方向左右互換繼續(xù)動作,就可以了。熟練之后,只在左右其中一邊做動作也可發(fā)揮同樣的效果,但是要練習以竿尖的動作來代替等待釣線呈松弛狀,使整個動作較具連續(xù)性,且卷線動作也可幾乎不停地持續(xù)做。得寸進尺者較常用此方法在防波堤夜釣金目鱸,路亞可以表現(xiàn)出強而有力的撥水“聲勢”,橫掃過廣闊的水面。?
此貼為轉(zhuǎn)帖 通過自己修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