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來自:小學教育

很好很好的魚

樓主

2018-10-12 1386 0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拉黑:攀比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讓我別再開跑車送孩子?老師,愛攀比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面對差距的態(tài)度,才是真正的差距。在這件事上,老師和家長的行為,是站在自己主觀臆想出來的孩子會攀比這一觀點上。還沒形成價值觀的孩子,你拿一張游戲卡片跟他換一塊金磚,他絕對會答應。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的境界和成就,不是要靠大房子、名牌衣服、名牌鞋來證明,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內(nèi)涵來證明。歡迎各位家長在文末留言討論……

1

跑車引起家長群爭議
攀比的究竟是孩子還是家長?

網(wǎng)絡上一則《開跑車接送孩子被移出群》的帖子,火了。

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

在某個小學三年級一班的家長群里,老師@了某位家長,說有其他家長反映他開跑車接送孩子,而“此舉會引起孩子們的攀比心理,這樣不利于教育”。

隨即便有家長附和說:

這樣確實不妥,有錢也要低調(diào)一些;

不就是送個孩子嗎,普通點的車也行,反正你們不差錢……


開跑車的家長覺得委屈,便解釋說自己辛苦賺錢不偷不搶,開跑車接送孩子沒什么問題,而且,也沒有必要專門為了接送孩子去買一輛普通的車來服務大家。

可遺憾的是,他還來不及做過多的解釋,這位家長就被踢出了群聊。

原本這是一件小事,但經(jīng)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酵之后,網(wǎng)絡上形成了兩大輿論陣營,他們主要的矛盾點在于:

1.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是不是炫富?

2.跑車接送孩子會不會引起孩子之間的互相攀比?

從跑車家長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跑車家長的日常代步工具就是跑車,家里并沒有其他普通車輛——因此應該不存在炫耀成分。


而第二個矛盾點,則顯得有些匪夷所思了。

你確定有攀比心理的是孩子,而不是這些中國家長?

一言不合就把人踢出群,原因僅僅只是因為他開了跑車。恐怕跑車刺激到的,不是那些尚不知跑車為何物的孩子們,而是這些被攀比心沖昏了頭腦的家長吧。

殊不知中國家長的攀比心理,遠遠比孩子嚴重得多啊。

前段時間還發(fā)生了一件類似的事件,但這次引起家長群集體不適的不是跑車,而是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
原因是有位女士的女兒考上了清華大學,該女士就第一時間把錄取通知書曬到了班級群,并驕傲地發(fā)了一段話:“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就是大氣。”


然后就被踢出了家長群。她的孩子考上了清華,其他人的孩子沒考上,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攀比心理。

而中國的家長群里,普遍存在著這一種攀比亂象。

2
中國家長,是非常熱衷于攀比的。
孩子就是她們互相攀比的工具。

中國家長,歷來都喜歡攀比。

常見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比自己能給孩子帶來什么資源,另一種比孩子的長相、成績、特長、學校……總之孩子的一切,都可以被他們拿來比較。

先說前一種攀比。


前一段時間,杭州媽媽一則《全班就我兒子沒出過國》的文章在網(wǎng)絡上火了,記者采訪這位媽媽的時候,這位媽媽說道:

“我是被逼急了,現(xiàn)在才知道,小學6年,全班只有兒子一個沒出過國。”

孩子如果想出國,那么送孩子出國就好了,這位媽媽在糾結(jié)什么呢?

在記者的采訪下,媽媽吐露了真實原因:

“我們家經(jīng)濟條件一般,但為了孩子好,硬是把只能上普通公立小學的孩子送進了學費高昂的民辦貴族學校。”

然后這位媽媽就對著記者大吐苦水,說現(xiàn)在的孩子多么熱衷于攀比,每次同學們出國回來,就在自己的兒子面前炫耀他們在國外有趣的經(jīng)歷,而這,也引起了孩子的攀比心。


看完這個故事,我忍不住氣沉丹田:

這哪里是孩子們在攀比?出國對于貴族小學的孩子們來說或許就像是菜市場買把香菜這么簡單,明明是你能力不足,卻強行把孩子送到了貴族小學。

真正在攀比的,難道不是你嗎?

明明是家長在攀比:

看到別人家的父母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看到別人家的父母可以輕輕松松送孩子出國,看到別人家的父母可以送孩子去學鋼琴、學繪畫、學馬術(shù),就不顧自身實力,砸鍋賣鐵,傾家蕩產(chǎn),也要讓自己的孩子有一樣的教育資源。

但為什么最終指責的矛頭都落到了孩子身上?都說現(xiàn)在的孩子們喜歡攀比呢?


前段時間爆火的《媽媽,全班就我沒割雙眼皮了》亦是如此。記者采訪中,來自成都高二學生小曾說:

“我們班一共32個人,以前是單眼皮的女生幾乎全都割了雙眼皮,有幾個男生也去割了,現(xiàn)在班里單眼皮只剩下幾個人。”

你以為這群高二學生去割雙眼皮都是自發(fā)行為嗎?

其實不然,很多都是父母先提出要求的。

而割雙眼皮的人中,最小的一位才7歲。媽媽為了讓她不輸在起跑線上,年僅七歲就帶她去割了雙眼皮。



這就是中國家長們泛濫的攀比心的后果。

很多人指責孩子們低齡化整容是攀比心作祟,但實際,這個時候的孩子,可能對攀比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

指責孩子互相攀比之前,更應該指責的是中國家長。

孩子們的人生本來并沒有什么起跑線,是這群家長們生編亂造出種種標準,然后逐步引導著孩子們?nèi)セハ嗯时取?/div>
3
中國家長用攀比,毀掉了中國孩子。

有很多家長常用的話語,其實就是攀比的衍生品。比如: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又比如你連別人家的孩子的一半都不如……

前者,是在互相攀比能給孩子們提供的資源,后者是在攀比孩子們的特長、實力。而我要說的第二種常見的攀比方式,就是后者——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是完美小孩。


中國父母們,為什么這么熱衷于拿自己小孩與別人家小孩相比?

其實還是攀比心理作怪。并非是自己家小孩,與別人家小孩誰更優(yōu)秀,誰更差勁,而是永遠只盯著別人家小孩的長處,并用她們的長處,去比對自己家孩子的短處。

被攀比心理毀掉的中國父母們,最難看到的,就是別人家孩子的短處,與自己家孩子的長處。

這還不算可怕,可怕的是攀比心理落差導致的憤恨與不滿。也是這種憤恨與不滿,構(gòu)成了中國打擊式教育的核心。


《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袁璟頤,她站上了高臺,哽咽著對臺下的媽媽喊: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么你不看一下!”

但袁媽媽不僅不以為然,還打擊袁璟頤說:“你成績這么差,為什么她會跟你做朋友?”言語之間,全部都是對別人家孩子成績好的羨慕和妒忌,對自己女兒成績差的憤恨與不滿。


有時候,這種攀比心得不到滿足,從而衍生出來的憤恨與不滿的破壞力,是很可怕的。

山東淄博市就曾因攀比心,發(fā)生了一起中學生殺人案。


14歲的初三學生秦子康,持刀殺死了同學馬自然。馬自然與秦子康均為雪宮中學初三年級的學生,但馬自然經(jīng)常是班級第一名,秦子康再優(yōu)秀也只能拿第二。

但是秦子康的父母喜好攀比,經(jīng)常用馬自然來打擊秦子康,即便秦子康班級第二,也依舊不滿足。秦子康或許一開始覺得第二名也未嘗不可,但是在父母常年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他也生了攀比心理。

“殺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當秦子康被警察抓捕后,冷靜地說出了這句話。


就如同有人曾說的那樣:

孩子的一切行為,都來自于模仿。孩子只是一張白紙,你給上邊畫上什么圖案,紙上就會出現(xiàn)什么圖案。

而中國家長們,長期用“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家的孩子比較,最后還責怪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互相攀比,這是不是有些可笑?

4
讓孩子不攀比的唯一辦法
就是家長先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拉黑,和曬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被拉黑,這兩個事件,其實就反映了中國家長這兩種常見的攀比心理。

第一種是家長對自身能夠給予孩子的資源進行攀比:

看到別人的家長可以開跑車接送孩子,自己卻只能騎摩托車,便感到自己立刻處于攀比鄙視鏈的末端,自然是一股火涌上了胸口;

第二種是對孩子自身的特長、能力進行攀比: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考上清華大學,自己家的孩子卻只考了普通本科,便感到攀比心得不到滿足,自然是憤恨不已……


攀比,真的是中國家長的通病。

甚至有時候,孩子不愿意攀比,家長們還強逼著孩子去攀比,動不動就讓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成績、比身高、比口齒、比才藝……

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不攀比是不可能的。


孩子之間的互相攀比,其實是家長物質(zhì)化世界的物質(zhì)化思想的延伸。

想要讓孩子不攀比,首先,家長就要做到,自己不以物質(zhì)來量化這個世界:

不和別人比包包、手機、房車,也不把這些設定為成功人生的標配,孩子們自然也就會弱化這些物質(zhì),從而把精力轉(zhuǎn)移到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

其次,家長要學會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如果必須要尋找一個參照物進行比較才能夠獲得生活的動力,不妨拿今天的自己,跟過去的自己比較:

每天多看一小時書、多散一小時步、多背幾個單詞等等,讓今天的自己,強于過去的自己。

父母們這樣做,孩子們自然也會模仿,不關心別人穿了什么牌子的衣服,而更關心自己比過去的自己,獲得了哪些知識與力量。


攀比,其實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用的東西。

中國家長們,別再把孩子當成自己攀比的工具了,你的事情,關別人屁事;別人的事情,又關你屁事呢?

別人能不能用跑車接送孩子,別人家的孩子能不能考上清華大學,都是別人家的事情,何必關心太多?低頭看看自己的孩子吧,或許他正在等待你的一個擁抱。

來源:我家有個小學生
回復(0)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