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術由中國原始社會的巫舞發(fā)展而來,淵源甚古,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成為方仙道的一種養(yǎng)生方術?!肚f子·刻意》記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漢書·藝文志》載有《黃帝雜子步引》、《黃帝歧伯按摩》等篇章,說明漢代各類導引術曾在社會上興盛一時。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墓出土漢簡《引書》,其中的導引術已相當完備。特別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其中有40多幅各種姿勢的導引動作。經(jīng)分解這些姿勢,發(fā)現(xiàn)易筋經(jīng)的基本動作可在《導引圖》上找到原型,這有力地證明了易筋經(jīng)最初源于秦漢間方仙道的養(yǎng)生術。
方仙道至東漢一變而為黃老道,至漢末演化為道教,道教中因此流傳有原來方仙道的導引養(yǎng)生術。自先秦巫醫(yī)分家后,漢末方仙道的醫(yī)和仙亦分家,方士醫(yī)學自此產(chǎn)生。當時,醫(yī)書稱為“方書”(如《五十二病方》、《肘后備急方》等),被收入《藝文志·方技咯》,學醫(yī)叫“為方”,治病有效稱“善為方”。魏晉時著名醫(yī)學家華佗被列入《方士傳》,《后漢書·華佗傳》說華佗“精于方藥”。所以方士醫(yī)家不僅治病,也傳承了原來方仙道的導引養(yǎng)生之術。《華佗傳》記載:“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jié),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華佗這段話不僅說明方士醫(yī)學借助五禽戲健身治病,也說明五禽戲來自“古之仙者”,即方仙道。易筋經(jīng)和五禽戲、八段錦等功法同源,皆源自方仙道的養(yǎng)生術,同在醫(yī)家流傳。
醫(yī)術和方術分家,起自宋代,至金元時期四大醫(yī)家興起,才形成現(xiàn)代面貌的中醫(yī)學,方士醫(yī)學也逐漸融入道教之中。據(jù)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記載:“又曾受刀楯及單刀雙戟,皆有口訣要術,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與不曉者對,便可以當全獨勝,所向無前矣。晚又學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戟。”從中可知,魏晉時期中國武術已成套路,且有口訣秘法,師徒教授承傳,形成了武術家的職業(yè)群體。由此,導引養(yǎng)生術在武術團體中流傳,亦順理成章。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初時依附方仙道,后依附神仙道教,在當時人眼中,佛教亦不過神仙方術的一種而已。六朝時佛教勢力膨脹,漸脫離道教而自立門戶,但僧侶們?nèi)孕蘖晫бB(yǎng)生術以健身祛病??傊簳x南北朝時期,導引養(yǎng)生術分別在道教的道士集團、佛教的僧侶集團、醫(yī)家的方士集團和武術家的武師集團中得以流傳。
考《正統(tǒng)道藏》中《氣法要妙至訣》、《幻真先生服內(nèi)元氣訣》以及《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jīng)》中《修養(yǎng)大略》,都有“凡服氣者何求也,以其功至,則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髓。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fā),九年易形”之說。這與《嵩山太無先生氣經(jīng)》中《調(diào)護訣》所述“五年易髓,六年易筋”相同,嵩山亦為少林寺本山。以上書中所載資料皆唐代中期社會盛傳的功法,有些氣法書(如《幻真先生服內(nèi)元氣訣》)記有“天寶”至“大歷”年號,可見中唐以后社會上已盛傳“易髓”、“易筋”之說。
又考《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功法動作和孫思邈《千金方》中所載《天竺國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的動作相似,可知《易筋經(jīng)》功法的創(chuàng)編,乃是綜合此二種按摩法而來。《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兼具佛道二教的特點,與《千金方》中《天竺國按摩法》有淵源關系,這也是《易筋經(jīng)》傳承托名達摩的根據(jù)。唐代佛道二教均較開放,但自武宗會昌滅佛,佛教受到極大壓抑。唐末五代時,社會優(yōu)秀人才大量流入佛教,禪宗各門派非常興盛,禪定流行。而宋真宗趙恒繼位后假造天書粉飾太平,道教大興,內(nèi)丹學南宗隨之興起,道家修煉之術風格大變。據(jù)佛道二教斗爭的形勢推測,考慮當時的社會條件和人文風格,《易筋經(jīng)》的創(chuàng)編,可能在唐武宗去世之后至宋真宗掌國之前這段時間(約847—998年)。
《易筋經(jīng)》自古與《洗髓經(jīng)》并傳,有《伏氣圖說》、《易筋經(jīng)義》、《少林拳術精義》等異名?!兑捉罱?jīng)》功法本是由我國秦漢方仙道所傳導引術逐步創(chuàng)編而來,它的基本框架是道教文化。但經(jīng)佛教僧侶集團托名改編后,揉進了不少佛教文化的成份?!兑捉罱?jīng)》傳本有李靖之序,但語多乖誤,顯為釋子托名而作。李靖為初唐人,則《易筋經(jīng)》由少林寺僧侶集團改編,當在初唐之后。此書傳本又有牛皋序文,考證者多以序文中牛皋自稱“目不識一字,好弄長槍大載”句,加之嵩山地屬金國等,斷定此序文也是偽托,這一論斷頗欠公允。古書文句,傳抄失真者很多,方術之書更難究詰其字句,若無確鑿證據(jù),不應輕作否定之論??疾橛嘘P書目,宋代托名達摩的著述甚多,當時張君房奉旨編輯《道藏》,又有《云笈七簽》、《太平御覽》等書問世,各種導引術流行于社會,且廣傳有通過修煉可以易髓、易筋之說。由此推測,少林寺僧侶集團創(chuàng)編《易筋經(jīng)》,不會晚于北宋初年。宋以后的導引類圖書,多夾雜“禪定”、“金丹”之說,此書無此類文句,亦可證明已于北宋前問世。又考唐代天寶至大歷年間,“易筋”、“易髓”之說始盛,故推定此書創(chuàng)編于唐末宋初,應較合理。牛皋的序文是否托名姑且勿論,序中稱《易筋經(jīng)》傳自神僧,也不為無因。明朝天啟四年紫凝道人跋《易筋經(jīng)義》,稱此書傳自“淄黃兩家”,《跋》中歷數(shù)“禪家”、“宗門”、“金丹”、“清凈”、“泥水”等術語,當為明人手筆。再者,明代周履靖在《赤鳳髓》中的《食飲調(diào)護訣第十二》中言:“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fā),九年易形,即三萬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為仙童。”文中“易髓”、“易筋”應與《易筋經(jīng)》有其先后聯(lián)系。可見,至明代《易筋經(jīng)》已開始流傳于社會。(5)《易筋經(jīng)》雖非達摩所創(chuàng),但少林寺的僧侶曾改編《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用以健身,亦非空穴來風。
中國的少林武術、《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皆托名達摩所傳。達摩原為南天竺國(南印度)人,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來華,止于嵩山少林寺,為中國禪宗初祖。考《景德傳燈錄》、《高僧傳》等佛教典籍,皆不見有達摩傳《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創(chuàng)少林拳法的記載,更無二祖慧可或般刺密諦翻譯此二經(jīng)的證據(jù)。另外,印度的文化中,也沒有少林拳法及易筋、洗髓之類的導引術??忌倭秩?,本是模仿華佗的五禽戲,后經(jīng)金元時的覺遠上人、白玉峰,明代的李鏡原、滕黑子等人不斷完善發(fā)展而來。不僅《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所錄的基本動作源自秦漢方仙道的導引術,其中所載方藥,亦為唐宋以來中草藥方。由此可知,少林拳及《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皆非達摩所創(chuàng),乃是后人托名之作。然而少林寺的僧侶曾習武健身,對《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的創(chuàng)編有歷史貢獻,也是事實。達摩所傳禪宗,以河南嵩山少林寺為本山。隋唐以來僧侶眾多,成為全國著名寺院。禪宗之修持多以靜坐為主,坐久則氣血淤滯,必須以武術、導引術來活動筋骨。河南嵩山一帶六朝至隋唐間盛傳武術及導引術,少林寺的僧侶集團取之以活動筋骨、習武健身,亦不足為奇。南北朝時期,佛道相爭甚為激烈。導引養(yǎng)生之術本來自道教文化,各有其師徒秘傳的套路。佛教的僧侶取以健身,為防止授道教以柄,須托名佛教祖師,并以印度佛教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公開傳授??肌兑捉罱?jīng)》中之《膜論》、《洗髓經(jīng)》中《四大假合篇》等,摻雜了許多印度佛教的成份,經(jīng)文中除道教的長生之說外,又夾進大量佛教術語,可證其曾經(jīng)佛教僧侶集團改編的痕跡。
綜上種種,《易筋經(jīng)》本源于秦漢方仙道的導引術,被少林寺僧侶集團參照《千金方》中“天竺國按摩法”、“老子按摩法”創(chuàng)編于唐宋間(約847—998年),用于配合禪定而活動筋骨,在當時佛道斗爭的嚴峻形勢下,托名達摩,定名《易筋經(jīng)》,在僧侶集團中秘傳,至明代開始流傳于杜會,殆無疑義。
另:易筋、洗髓二經(jīng)為何人所創(chuàng),歷來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認為二經(jīng)及少林武術都為達摩所傳;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二經(jīng)實為明天啟年間天臺道人紫凝所著。不過,本文作者認為,從二經(jīng)經(jīng)文內(nèi)證出發(fā),二經(jīng)為少林僧侶改編定稿的可能性最大。
1、達摩傳易筋、洗髓二經(jīng)說
清代傅金銓校訂的道光版《易筋經(jīng)》,其序言開篇即謂“昔達摩大師著《洗髓》、《易筋》兩經(jīng),而傳于少林者惟《易筋經(jīng)》,此非徒夸神勇于絕技也。”達摩原為南天竺國(南印度)人,公元526年來中國并最終到達嵩山少林寺,人稱禪宗初祖。據(jù)《指月錄》記載:“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持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悶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彗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在傅金銓本《易筋經(jīng)》中有“李靖”序,該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jīng)》傳給慧可之論,并且強調(diào)說并非“漫語”。至于“易筋”,此序強調(diào)“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
在“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的流傳中,少林僧侶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jù)史料記載,達摩所傳禪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為主。由于禪宗的修持大多以靜坐為主,坐久則氣血淤滯,須以導引術、武術來活動筋骨。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間,在河南嵩山一帶盛傳武術及導引術。僧侶也借此來活動筋骨,習武健身,并在這過程中不斷對其修改、完善、補充,使之成為一種獨特的習武健身方式,最終定名為“易筋經(jīng)”,并在習武僧侶中秘傳。
自古以來,《易筋經(jīng)》典籍與《洗髓經(jīng)》并行流傳于世,并有《伏氣圖說》《易筋經(jīng)義》《少林拳術精義》等其他名稱。從有關文獻資料看,宋代托名“達摩”的著述非常多。例如,張君房編著的《道藏》,另外還有《云笈七簽》《太平御覽》等書,都收有相關著作。各種導引術也在此時流行于社會,而民間也廣為流行通過修煉可以“易發(fā)”“易血”的說法。
明代周履靖在《赤鳳髓·食飲調(diào)護決第十二》中記述“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fā),九年易形,即三萬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為仙童。”文中“易髓”“易筋”應與《易筋經(jīng)》有先后聯(lián)系。
2、《易筋經(jīng)》出自天臺紫凝道人說
目前出現(xiàn)最早的《易筋經(jīng)》版本是道光年間的來章氏《少林易筋經(jīng)》,其中有明朝天啟四年紫凝道人的《易筋經(jīng)義》跋語,稱此書傳于“紹黃兩家”,并歷數(shù)“禪家”、“宗門”、“金丹”、“清凈”、“泥水”諸術語,武術史家認為此顯系明人手筆。而“易筋”之名又明顯出自道家文獻,并非佛家所創(chuàng)的語匯。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云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xiàn)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nèi)傳》中找到淵源?!稘h武帝內(nèi)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fā),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jīng)》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于道家房中術的內(nèi)容,以及《易筋經(jīng)》第一次出現(xiàn)時是由天臺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jīng)》實為道家功法,與達摩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而明天啟四年《易筋經(jīng)》的“李靖”序中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見前文),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并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其內(nèi)容實際是對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的改寫。
從歷史考據(jù)的觀點來看,李靖為唐朝人,自然不可能提前看到宋代的著作,故此序為偽托自然可以定案。而《易筋經(jīng)》最早出自紫凝道人,故為其所作的可能性最大。 3、《易筋經(jīng)》為少林僧侶改編說
雖然,在《景德傳燈錄》、《高僧傳》等佛教典籍中,都找不到達摩傳《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創(chuàng)少林拳法的記載,更無二祖慧可或般刺密誨翻譯此二經(jīng)的證據(jù),然而,考察少林武術的演變過程,少林寺僧侶對《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的創(chuàng)編有歷史貢獻,當也是事實。
蓋達摩所傳禪宗,以河南高山少林寺為本山,隋唐以來,僧侶眾多,為全國著名寺院。禪宗之修持,多以靜坐為主,坐久則氣血閱滯,必須以武術、導引術活動筋骨。河南高山一帶,六朝至隋唐間盛傳武術及導引術,少林寺的僧侶集團取之以活動筋骨,習武健身,亦題中應有之義。南北朝時期,佛道相爭甚為激烈武術及導引術本來自道教文化,各門派創(chuàng)其秘傳的套路。佛教的僧侶既取以健身,為防止授道教以柄,必須托名佛教祖師,并以印度佛教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公開傳授。少林拳法本仿自于華佗之“五禽戲”,后金元時的覺遠上人、白玉峰,明代的李鏡原、滕黑子等一些武學大師,不斷綜合各派武術,創(chuàng)出新功法,其中就包含了《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的很多基本動作?!兑捉罱?jīng)》中的《膜論》,《洗髓經(jīng)》中的《四大假合篇》等,也確實摻雜了許多印度佛教成分;經(jīng)文中除道教的長生之說,又夾進大量的佛教用語,足以證其曾經(jīng)佛教僧侶集團改編過。由此可知,《易筋經(jīng)》雖確屬托名達摩,但實為少林寺僧侶改編用以健身,決非空穴來風。
在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也有“張三豐懷疑《九陽神功》雖托名達摩實為中土僧人所著”的情節(jié)。據(jù)此可推測,金庸應該是會贊同《易筋經(jīng)》為少林僧侶改編的說法的。
本人贊同第三種說法,即《易筋經(jīng)》和《洗髓經(jīng)》淵源于中國古代的導引術,在傳入少林寺后,經(jīng)少林僧侶改編定稿,最終融合佛道兩家內(nèi)功之長,成為了中國武學寶庫中兼具技擊和養(yǎng)生功能的內(nèi)功寶典。
另:
一、易筋經(jīng)研究概言
易筋經(jīng)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專述導引和健身的典籍,其內(nèi)涵十分豐富,圖文并茂,熔儒、釋、道于一體。它以動功為主,外練筋骨皮,并配之以靜功為主的《洗髓經(jīng)》,互輔互補,相得益彰而且它在我國久為流傳,并在傳統(tǒng)功法和體育發(fā)展中有較大影響:國內(nèi)有不少學者先后涉足此領域。
《易筋經(jīng)》雖流傳范圍不算太廣,但在信奉者和練功者當中,達到相當高深的水準和造詣,對于該功法的流傳起到了傳承和橋梁作用。在市場經(jīng)濟和注重國民生活質(zhì)量以及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廣該功法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易筋經(jīng)雖淵遠流長,究其源頭在哪里?這確實是個繞不開的問題,也是課題組要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道學專家、博士生導師胡字琛研究員的指導下,在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以及國家體育總局氣功管理中心資料室,先后查閱了大量圖書和史料,尋覓其源頭,挖掘其線索由于尚未發(fā)現(xiàn)有關易筋經(jīng)源流確鑿的實證材料,因此對于其確立的時間和提出翔實的實證尚有困難現(xiàn)僅對易筋經(jīng)的源流進行梳理,力求能夠反映其歷史原貌。
二、易筋經(jīng)研究的基本觀點
(一)易筋經(jīng)源于自中國,并非源于印度
相傳,后魏李明帝太和年間(公元477—500),印度達摩來華傳教,于河南高山少林寺面壁9年,后來少林寺僧人在修繕達摩大師面壁處時,偶得一鐵盒,盒中藏有《洗髓》、《易筋》兩本經(jīng)帖:故,《易筋經(jīng)》傳說為達摩所創(chuàng)。另說,易筋經(jīng)為達摩所創(chuàng),系偽托。清代凌延堪在《校禮堂文集?與程麗仲書》中,認為《易筋經(jīng)》是明代天臺紫凝道人假托達摩之名所作。當然,還有其他說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返視歷史,導引術在中國淵源甚古,由原始社會的巫舞發(fā)展而來,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為養(yǎng)生家所必習,要之,為秦漢方仙道的一種養(yǎng)生方術?!肚f子?刻意》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漢書?藝文志》載有《黃帝雜子步引》,《黃帝歧伯按摩》等,說明漢代各類導引術曾在社會上興盛一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有40多幅各種姿式的導引動作,經(jīng)分解這些姿式,可發(fā)現(xiàn)今傳《易筋經(jīng)》的基本動作已可在《導引圖》上找到原型由此說明《易筋經(jīng)》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先秦到漢代為方仙道的養(yǎng)生術,并非傳自印度。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方仙道的養(yǎng)生方術分為道、釋、醫(yī)、武四家流傳方仙道至東漢一變而為黃老道,至漢末演化為道教道教中流傳原來方仙首的導引養(yǎng)生術自不待言。醫(yī)學自先秦巫醫(yī)分家后,漢末方仙道的醫(yī)和仙亦分家,建立了方士醫(yī)學。魏晉時著名醫(yī)學家華倫被列入《方士傳》,醫(yī)書稱為“方書”(如《五十二病方》,《肘后備急方》等),被收入《藝文志?方技略》,學醫(yī)叫“為方”,治病有效“善為方”。《后漢書?華倫傳》說華倫“精于方藥”,茍或說“倫方術實工”,皆為當時醫(yī)學為方士醫(yī)學的明證故方士醫(yī)家不僅治病,也流傳原來方仙道的引導養(yǎng)生之術《華倫傳》云:“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鷗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jié),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華倫這段話不僅說明方士醫(yī)學可傳五禽戲以健身治病,又說明五禽戲來自“古之仙者”,即方仙道。易筋經(jīng)和五禽戲,八段錦法同源,皆源自方仙道的養(yǎng)生術,亦可以醫(yī)家流傳醫(yī)術和方術分家,起自宋代。至金元醫(yī)家興起,才形成現(xiàn)代面貌的中醫(yī)學,方士醫(yī)學遂融人道教之中。據(jù)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云:“又曾授刀及單刀雙朝,皆有口雇(詠)要術,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與不曉者對,便可以當全獨勝,所向無前矣。晚又學七尺仗術,可以人白刃,取大朝。”可知魏晉時期中國武術已成套路,且有口訣秘法,師徒教授承傳,形成武術家的職業(yè)群體。這樣,導引一術在武術團體中流傳,亦順理成章。佛教自兩漢之際傳人中國,初則依附方仙道,后則依附神仙道教,在當時人眼中,佛教亦不過神仙方術的一種而已:要之,六朝時導引術分為道、釋、醫(yī)、武四家承傳,即在道教的道士、佛教的僧侶、醫(yī)家的方士、武術家的武師中流傳: (三)《易筋經(jīng)》雖非達摩所創(chuàng),但少林寺的僧侶曾改編《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健身,亦非空穴來風
中國的少林武術、《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皆托名達摩所傳達摩原為南天空國人(南印度),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19年)來華,止于高山少林寺,為中國禪宗初祖。據(jù)《指月錄》,記載,“越九年,欲返天堂,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益言所得乎?’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持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又六朝時流傳有《漢武帝內(nèi)傳》等小說,載有東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之神話,方為仙道所熟知。這大概就是《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名稱的由來??肌毒暗聜鳠翡洝?、《高僧傳》等佛教典籍,皆不見達摩川《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創(chuàng)少林拳的記載,更無二祖慧可或般剌密諦翻譯此二經(jīng)的證據(jù)。另外,印度文化中,亦沒有少林拳法及“易筋”、“洗髓”之類導引術??忌倭秩?,本仿自于華佗之“五禽戲”,后經(jīng)金元時的覺遠上人、白玉峰,明代的李鏡原、滕黑子等一些習武練功大師不斷綜合發(fā)展而來。《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的基本動作,不僅源自秦漢方仙道的導引術,其中所載方藥,亦皆唐宋以來中藥藥方。由此可知,少林拳及《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皆非達摩所創(chuàng),乃后世道者托名之作。然而少林寺的僧侶曾習武健身,對《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的創(chuàng)編有歷史貢獻,當也是事實。蓋達摩所傳禪宗,以河南嵩山少林寺為本山,隋唐以來,僧侶眾多,為全國著名寺院。禪宗之修持,多以靜坐為主,坐久則氣血閼滯,必須以武術及導引術活動筋骨。河南嵩山一帶,六朝至隋唐間盛傳武術及導引術,少林寺的僧侶集團取之以活動筋骨,習武健身,亦題中應有之義。南北朝時期,佛道相爭甚為激烈。武術及導引術本來自道教文化,各門派創(chuàng)其秘傳的套路。佛教的僧侶既取以健身,為防止授道教以柄,必須托名佛教祖師,并以印度佛教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公開傳授??肌兑捉罱?jīng)》中之《膜論》,《洗髓經(jīng)》中《四大假合篇》等,摻雜了許多印度佛教成分,經(jīng)文中除道教的長生之說外,又加進大量的佛教用語,足以證其曾經(jīng)佛教僧侶集團改編過。由此可知,《易筋經(jīng)》雖托名達摩,曾被少林寺僧侶集團改編用以健身,決非空穴來風。
(四)易筋經(jīng)改編于唐宋間,至明代開始流傳于社會
易筋經(jīng)自古與洗髓經(jīng)并傳,有《伏氣圖說》、《易筋經(jīng)義》、《少林拳術精義》等異名。
易筋經(jīng)功夫本是我國秦漢方仙道所傳導引術逐步創(chuàng)編而來,它的基本框架是道教文化。但經(jīng)佛教僧侶集團托名改編后,柔進了不少佛教文化部分?!兑捉罱?jīng)》傳本有李靖之序,語多舛誤,謊話連篇,顯系釋子托名而作。李靖為初唐人,則易筋經(jīng)由少林僧侶集團改編,當在初唐之后。此書傳本又有牛皋序文,論者多以序文中牛皋自稱“目不識一字,好弄長槍大戟”句,加之嵩山地屬金國等,斷定此序文也是偽托,頗欠公允。蓋古書之文句傳抄失真者多,方術之書更難以究詰其字句,如無確鑿證據(jù),不應輕作否定之論??疾煊嘘P書目,宋代托名“達摩”的著作甚多,多以張君房奉旨編輯《道藏》,又有《云笈七簽》、《太平御覽》等書問世,各種導術流傳于社會,且廣傳有通過修煉可以易發(fā)、易血之說。由此推測,少林寺僧侶集團改編《易筋經(jīng)》,不會晚于北宋時代。宋以后之導引書,多雜禪定、金丹之說,此書無此類文句,亦可證明為南宋前書。要之,這套功法在唐宋間由少林培養(yǎng)僧侶集團作為活動筋骨的導引術改編,定名《易筋經(jīng)》,在習武僧侶中秘傳。牛皋的序文是否托名且勿論,但序中稱易筋經(jīng)傳自神僧,不為無因。故明朝天啟四年紫凝道人跋《易筋經(jīng)義》稱此書傳于“緇黃兩家”?!栋稀分袣v數(shù)“禪家”、“宗門”、“金丹”、“清靜”、“泥水”諸術語,顯系明人手筆。再者,明代周履清在《赤鳳髓》中的《食飲調(diào)護訣第十二》中言:“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fā),九年易形,即三萬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為仙童。”文中“易髓”、“易筋”應與易筋經(jīng)有其先后聯(lián)系。另,《易筋經(jīng)》第一勢圖說,即韋馱獻杵,韋馱佛教守護神也。唐初安于寺院之中。故易筋經(jīng)本秦漢方仙道之導引術,被少林寺僧侶集團托名達摩改編于唐宋間,至明代開始流傳于社會,殆無疑義。
三、易筋經(jīng)研究之結論
易筋經(jīng)愿于中國秦漢時期的方仙道之養(yǎng)生術,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分為四家流傳。易筋經(jīng)曾經(jīng)少林寺僧侶集團改編用以健身。易筋經(jīng)改編和形成于唐宋間,明代開始傳向社會。易筋經(jīng)雖非達摩所原創(chuàng),但與達摩有其淵源關系,起碼有其名與實的相關關系。而流傳下來的被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易筋經(jīng)》(十二式)版本應為清代八年潘霨輯《內(nèi)功圖說》。
參考文獻:
[1]呂光榮:《中國氣功經(jīng)典(金元朝部分〈下〉)》,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版
[2]丁繼華:《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珍典》,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孔德:《易洗髓大全注解(武當專號)》,《武當》雜志社出版,1995年5月
[4]釋德虔:《少林達摩易筋經(jīng)圖解》,香港國際出版社,1997年版
[5][元]邱處機等編著,[清]潘霨輯:《頤身集?內(nèi)功圖說》,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年版
[6]周稔豐,周明:《易筋洗髓經(jīng)》,天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7]《增演易筋洗髓內(nèi)功圖說(少林真本)》第六卷,學術期刊出版社,1988年版
[8]少室山人:《少林寺武術百科全書》,京華出版社,1995年版
[9]席???《內(nèi)外功圖說輯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布華軒:《洗髓經(jīng)》,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趙歷生:《吐納36式洗髓易筋經(jīng)》,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12]馬濟人:《中和集?金丹大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3]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導引圖復原圖
[14][明]周履清:《赤鳳髓》
[15][明]宗衡道人:《白話少林易筋經(jīng)》,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1994年版
[16]《易筋經(jīng)》編寫小組編:《易筋經(jīng)》,人民體育出版社,1962年版
[17]《冊府元龜?總錄部?養(yǎng)生》
[18]張震寰:《中華氣功大典》,團結出版社,1995年版
[19]《中華文化通志?體育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少林武僧志》
[21]孟景春:《祝您健康長壽》
[22]南懷瑾著作珍藏本(第五卷):《禪話》
[23]厲鼎禹:《易筋經(jīng)與氣功》,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4][元]李鵬飛:《三元延壽參贊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5][明]冷謙:《修齡要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6][明]王文錄:《醫(yī)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7][明]袁黃:《攝生三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8][明]陳繼儒:《養(yǎng)生膚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9]丁光迪:《大清導引養(yǎng)生經(jīng)養(yǎng)性延命錄》,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3年版
[30]陶弘景:《養(yǎng)生導引秘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31][明]胡伯虎編,胡文煥校正:《養(yǎng)生導引法》,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