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來自:武術館

南沙岙

樓主

2010-05-19 6070 21

武術亂彈之六 我對武術諺語的解讀

武術亂彈之六

我對武術諺語的解讀

所謂諺語,是人們對事物的規(guī)律用精煉的詞句的表述,武術諺語也然。因為精煉,往往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份,或缺主語,或少謂語,或短狀語….以致人們對它的解讀會發(fā)生不同的理解。漢字的簡化,字義的變遷,方言俚語也會使解讀產(chǎn)生歧義。
比如“松”。放松的“松”和松樹的“松”簡化后都是木公松?,F(xiàn)在的太極拳都強調(diào)要“放松”,那么“站如一棵松”,“牌位先生”又作如何解釋呢?
比如“造”字,現(xiàn)代人常把“創(chuàng)”字添進去“創(chuàng)造”,但至少明代之前“創(chuàng)”和“造”是有區(qū)別的,“創(chuàng)”是指“首創(chuàng)”,“造”指“制作、成就、培養(yǎng)”等,沒有“創(chuàng)”的意思。
比如“四把勁”(形意),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來向山西太谷的車向前先生請教,車先生笑了:嗨!那是撕扒勁,我們這兒管比試比試叫撕扒撕扒。方言,到別處變成“四把勁”有四個動作。
再繞回來。武術諺語是無數(shù)前人的智慧結晶,在我們沒有搞懂之前,就輕易地否定它,會使自己和大智慧擦肩而過,失去一個穿越時空,與前人產(chǎn)生共鳴的快樂機會。因此,我對那些看似不可理解甚至荒唐的諺語,苦苦思索,查字典,翻辭海;對那些看似明白無誤的,也再三推敲,常常會讀出新意。我的解讀是否正確,歡迎大家批評。

一、練時慢,用時快
平時慢慢地練,到用時自然會快。我估計很多人都是這樣理解的。這似乎不可能,平時慢慣了,到該快的時候只會亂,手足無措。即便平時練過快的,臨陣還會亂了章法呢。但諺語的確是這么說的。我的理解是:訓練功法時要慢,可謂慢工出細活。內(nèi)功訓練是個精細活,要用心去找感覺,貪快往往會忽略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化了時間卻在白忙。訓練用(招)法時要快,越快越好。“唯快無解”,杭州話“手腳快,不招怪”。對陣時,慢了往往挨打。
練(功)時慢,(練)用時快??斓穆亩家?jīng)過訓練。

二、以慢打快,以靜制動,四兩撥千斤
慢的能對付快的,靜的能克動的,四兩力能打動千斤力,這只有極偶然,不是常態(tài)。把偶然性當作經(jīng)典,我們的先人有這么笨嗎?
且慢:如果解讀為:以慢練內(nèi)功得到的感覺和功力,放到招法里加速,打快,把勢能轉化為動能,我想這樣的招法一定更精彩。
以靜制動,動的事物必須要有靜的一面去制約它。這個制是“約束”的意思。汽車四個輪子轉得飛快,還得有相對靜態(tài)的底盤起固定作用。打一個沖拳,腳下不穩(wěn),這一拳有力嗎?拳術既要求輕靈,又要求穩(wěn)重;既要求靈活,又要求中定。這個中定起“以靜制動”作用的。這也體現(xiàn)了太極陰陽思想。
以慢打快,以靜制動,主要是對自己的要求,并非指對陣。
四兩撥千斤倒是指對敵的,恕不能公開解讀,老祖宗要責怪的。但我比較欣賞的是:練就千斤力,只費四兩功。盡管和我的解讀不同,“力大無解”是真理。

三、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肋并中心
打人的這些部位,非死即殘。不但現(xiàn)在比武禁止,便是先前武林中也是不許的?!鞍瞬淮颉敝f,就是禁打對方的這些部位,認為這是流氓打法,沒有學過拳的人打擊這些部位,同樣起作用。別以為那個時代打死人好開溜,有道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爹娘妻子都要打入大牢,搞不好街坊鄰居都一塊倒霉,那個連坐的王法可不是吃素的。還有交通(基本靠走),口音(沒有推廣普通話)等等,跑一天,百把里,一張口,就知道:格佬倌是XX佬!得,逮住了,殺人償命,秋后問斬,喀嚓!
我的解讀是指勁源所在。聰明的讀者,恕我點到為止。這就象一艘古沉船,里面有無數(shù)明代青瓷。熱愛傳統(tǒng)武術的朋友們,快去撈吧,花點力氣,你一定會得到比青瓷更有價值的寶貝。

[ 本帖最后由 南沙岙 于 2010-5-19 20:11 編輯 ]
回復(21)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