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到南方:吃不飽;南方人到北方:吃不完
多年以后,浙江男生葉然還能憶起,來黑龍江上大學時吃的第一頓飯。
他約了另一位南方新生去下館子,倆人習慣性地點了三菜一湯,然后對著滿滿當當一桌子菜面面相覷。最后,服務員慢悠悠地端著一大鍋湯出來,葉然想:這應該是每桌分一大勺吧。結(jié)果服務員“哐”的一下子把臉盆一樣大的湯鍋放到了他們桌上……
在東北讀了兩年書,葉然回家輕輕松松吃了四碗米飯,爸媽的表情好像見到豬飛上天了。
北方人到南方:吃不飽 南方人到北方:吃不完。一個規(guī)律,基本成立:從北到南,蟲子越來越大;從南到北,飯量越來越大。事實證明,南方胃是能慢慢撐大的。而多年來用“硬菜”養(yǎng)成的北方巨胃,在精巧溫潤的南方菜面前,還是需要用數(shù)量來填飽肚子。
“在廣東才知道餃子還能論個賣,1塊2一個,我足足吃了50塊錢才停嘴。”山東漢子大剛把第12個蝦餃塞進嘴里,從堆成小山的蒸籠里起身離開,準備去腸粉店吃下一頓早飯。常在南方出差,原本用慣了大海碗的他,也愛上了小碟小碗的精致和美味,但唯一困擾他的是——真的吃不飽!
糖醋小排只夠嘗個咸淡,白灼菜心只有幾根青菜,腸粉吸溜一下就滑進肚了,點了份雞汁面,挑了一筷子,碗里只剩湯汁和一點蔥花。每次和南方同事聚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只吃了半飽,大剛又溜進了飯館開吃第二場。茶杯大小的米飯、一只手就可以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饅頭被他統(tǒng)統(tǒng)忽略,對肉的渴望讓他直奔小籠包。夜宵就少吃點,先來30個吧。
某天出門吃午飯,大剛照例又要了五屜包子,結(jié)賬時才發(fā)現(xiàn)這是20塊錢一個的蟹黃包。這頓500塊錢的包子,是他唯一一次栽在吃上。“我去南方點份外賣,老板塞了三雙筷子”。大剛還記得第一次來南方,是八九歲時跟團去蘇州旅游,一進飯館,服務員轉(zhuǎn)身往后廚跑:“山東的來啦!上大碗!”
“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是鄧麗君唱得離別曲,“進”這個字用得妙,但也只有在南方才有這樣雅致的送別宴。如果是在北方,那可能就要改成“請摟點豬肘子”“端上來鐵鍋燉大鵝”“再塞個烙餅卷帶魚”了。尤其在東北當?shù)仫堭^,人人都像搞吃播的。碗比臉大,菜用盆裝,吃個燒烤更是氣勢洶洶,十幾二十串羊肉是標配,再來若干板筋脆骨豆皮魚豆腐烤韭菜助興,一頓吃完簽子能插個孔雀開屏。
如果你問東北人為什么飯量大,他會信誓旦旦地告訴你,在東北飯量小活不過冬天。這并不是空穴來風。根據(jù)伯格曼法則,動物的體形會隨著生活地區(qū)緯度或海拔的增高而變大。高緯度地區(qū)的人需要補充更多熱量,用于勞作以及御寒。他們的食物消耗特別是碳水化合物,要高過低緯度地區(qū)。
全球范圍內(nèi)也是如此。據(jù)作家張佳瑋考證,19世紀作家丹納曾在《藝術(shù)哲學》中表述,希臘人只需要一個洋蔥、一個魚頭就能過一天;19世紀一個倫敦人一天吃的,可以養(yǎng)活六個雅典人。在緯度更高的俄羅斯,午餐要吃一盤鱘魚、兩份龍蝦湯、烤小豬和千層餡餅的俄羅斯大嬸,還少不了一份糖漿蛋糕當甜點。正如他們那句坦率的諺語所言:愛情來了又去了,但吃飯什么時候都需要。
再有就是飲食結(jié)構(gòu)的原因。北方人吃肉吃主食極其兇猛??傆腥擞X得北方人有兩個胃,一個裝饅頭米飯面條烙餅,另一個裝其他菜。一般來說,南方習慣將菜和米飯分開烹調(diào),北方很多菜則是將糧食、菜和肉一鍋燉,如果要一份魚頭泡餅/疙瘩湯/肉炒餅里,在吃“菜”時不少碳水化合物已經(jīng)進肚。但通常北方人還會單獨再來一份主食,一頓飯下肚的分量就更實在了。
當南方妹子在論壇上因“吃不完食堂午飯尋閨蜜同吃一兩飯”發(fā)帖求助時,北方人從自助餐廳默默起身:吃自助什么時候停,取決于我的良心而不是我的胃。
南北買菜差別更大:南方一頓,北方一噸。從南北飯館追根溯源到菜市場,會發(fā)現(xiàn)更多端倪。“嗯,白菜蠻好,老板切半顆”——在南方菜市場,買三四根小蔥,一條肋排,一個土豆,一個雞蛋或一塊西瓜都沒問題。魯提轄跟鎮(zhèn)關西的要求也算不上找茬,買胡蘿卜土豆都可以贈送削皮切塊服務,就算只要了一兩豬肉,老板也會笑容滿面地幫著切成絲。
“喲,白菜不錯,給我來五十斤”——在北方菜市場,數(shù)輛雙輪小推車走走停停,人們循聲問價,麻利裝車,手提肩扛,一捆大蔥,一兜子土豆,半扇豬,兩個南瓜,幾乎每人手里都拎著十斤八斤的菜,以一副“吃完這頓就去冬眠“的架勢盡情選購。
北方的直爽大氣,南方的精致考究,不僅體現(xiàn)在菜肴里,也蘊藏在兩地文化的方方面面。南北差異之所以有趣,是因為這里面涵蓋了太多對本地文化的熱愛,對別鄉(xiāng)文化的好奇和新鮮。
汪曾祺曾在《手把肉》里寫道,兩個內(nèi)蒙人吃東來順涮羊肉,兩個人要了十四盤肉,服務員大驚,他倆輕描淡寫:“前幾天我們在呼倫貝爾,五個人吃了一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