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見狀趕緊給我科普,“不貴了!春節(jié)的時候賣到23塊、25塊一斤,現(xiàn)在已經(jīng)便宜好多了!”接著又安利道,這是野生的馬蘭頭,紅梗,大棚里的是白梗!
再仔細看了看,菜攤前的馬蘭頭,菜梗上確實泛著粉紅色,又心動了。豪爽地裝了一大袋馬蘭頭,沒想到野菜不壓秤,秤完才小半斤,花了不到10塊錢。
買完馬蘭頭,轉頭發(fā)現(xiàn)旁邊還有一種葉子呈羽狀的野菜。嘿,沒見過,這是什么野菜?老板聽完我的問題,就笑了!這就是薺菜??!
真不怪天氣小姐姐少見多怪,畢竟平日里吃的薺菜都是已經(jīng)剁成餡包在餃子、餛飩、春卷里的模樣,這現(xiàn)實中的薺菜,小小個,大概因為天氣冷,葉子凍得還有點發(fā)紅,長得和外面包裝上的真不一樣。
薺菜13元一斤,倒是比馬蘭頭便宜不少。
蒿菜還是“皇帝菜”興高采烈地見識了薺菜的真面目后,天氣小姐姐又在隔壁的菜攤上發(fā)現(xiàn)了另一款野菜——蒿菜,葉片狹長,長得頗像菊花葉。
一查,人家就是菊花科的。比起同樣是野菜的馬蘭頭,蒿菜的味道會更沖些,但吃起來也更具野菜感。
有意思的是,市場里還同時存在一種長得很圓潤的野菜,也叫蒿菜。
再查資料發(fā)現(xiàn),兩者確實是一家人,都是茼蒿,只是品種不同,一個是大葉茼蒿,一個是小葉茼蒿。前者又稱板葉茼蒿或圓葉茼蒿,葉片大而肥厚,呈匙形,有蠟粉,莖短,節(jié)密而粗,質地柔嫩,纖維少;而后者又稱花葉茼蒿、細葉茼蒿,其葉狹小,葉肉較薄,香味濃,莖枝較細。
據(jù)記載,古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茼蒿的美味。元代王禎在其《農書》卷八就有記載:“同蒿者,葉綠而細,莖稍白,味甘脆。春二月種,可為常食。秋社前十日種,可為秋菜。”在中國古代,茼蒿還是宮廷佳肴,又叫“皇帝菜”。
蒿菜更是得到過“古代著名美食家”蘇東坡的稱贊。他在《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里如是寫道: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還有一首《送范德孺》也寫過“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這里的“青蒿”指的就是茼蒿。
馬蘭頭搭浪花蘭花干,絕!買完馬蘭頭,又特意跑下樓去豆制品店買了一袋浪花的蘭花干。馬蘭頭拌蘭花干,這可是杭州人多年實踐出來的最佳搭配!
燒馬蘭頭也沒有什么技術難度,回家洗干凈過水氽一下,剁剁碎,和同樣剁碎的蘭花干拌一拌,加點麻油,加點鹽,就行了。有條件的可以再加點筍丁,肉丁什么的。要是再講究點,可以把拌好的馬蘭頭先裝在小碗里,再倒扣到盤子里。一入口,真是又香又嫩又爽口,絕了。我媽吃了,連說好吃,明天再買!
有朋友說她喜歡吃馬蘭頭,但很怕打理馬蘭頭,因為一袋理下來,這么也要花上半個小時。但是,天氣小姐姐以親身實踐告訴大家,現(xiàn)在的馬蘭頭這么嫩,基本不用怎么打理。
飯店也在搶先做春菜
說到馬蘭頭,一般我們的家常做法都喜歡涼拌著吃,曾經(jīng)有美食專家解釋,這是因為馬蘭頭屬于春季野菜,略顯苦味,炒著吃不容易規(guī)避其中苦味,拌著吃,既可以突出野香和爽口口感,發(fā)揮其嫩、鮮特點,又不會有苦的感覺。
現(xiàn)在有不少餐廳,都會搶先做春菜,比如在重裝開幕的新周記鼓樓總店,這幾天剛剛上了春菜系列,他們的春筍馬蘭頭應該就是炒的,在一桌子大菜之間顯得非常小清新。這個菜看著簡單,主要還是吃春筍與馬蘭頭的嫩,一旦過了季節(jié)筍老菜老,就會有點苦澀味出來。
雖說薺菜其實是一年四季都有,但我們杭州人最相信的還是早春的薺菜,做正月里必吃的春卷,薺菜鮮肉餡的,里面還加了春筍的嫩尖,咔嚓一口,從外面的略焦的春卷皮到里面的各種嫩芽,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咬春”!
還有才剛上市的蠶豆,“嫩到能掐出水”都不足以說明,這是嫩到“腳臭味”都還沒有生成、只有鮮甜味的蠶豆。跟我們家常的做法不同,新周記的蔥油蠶豆是放醬油炒的,醬香伴著豆香,分分鐘搶完,畢竟這是三、四十塊一斤的蠶豆啊。
cr杭州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