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更新于2022-12-30 16:15:08
4664
閱讀
1
回復
1
收藏

那個負責任的媽媽,養(yǎng)出了一個精神病兒子


當醫(yī)生委婉地告訴她,孩子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的教養(yǎng)方式出了問題,她卻聽不進去,還是執(zhí)著地認為:是孩子生病了!要千方百計把孩子的病治好。

........................................
被兒子刺傷的母親

一位在神經(jīng)內(nèi)科工作的醫(yī)生說起他在門診中遇到的一件事。
媽媽帶著20歲的兒子來看病,說兒子在其他家醫(yī)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性格偏執(zhí),脾氣暴躁,發(fā)作起來甚至會拿刀刺傷媽媽。

他們已經(jīng)到好幾家醫(yī)院看過了,檢查也做了一溜八開,還住過院,但效果都不明顯,反而有加重的傾向。

媽媽一臉焦慮,急切地問醫(yī)生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該做什么檢查。

這位醫(yī)生了解了相關(guān)情況后,請媽媽先回避,他要和孩子聊一聊。

通過和孩子聊,以及之后對一家三口的簡單咨詢,他發(fā)現(xiàn),實際上,孩子并沒有像媽媽說的那么嚴重,有精神分裂癥,孩子的現(xiàn)狀,很大程度上是不當?shù)酿B(yǎng)育方式造成的——

媽媽根本聽不進孩子的話,總是指責孩子,動不動罵他是個廢物。用刀刺媽媽的事,也是被媽媽的言語激怒才沖動行事,他自己還是把握著分寸的。

很顯然,孩子變成這樣,媽媽的責任很大。

醫(yī)生試圖讓媽媽明白這一點,但這位媽媽根本聽不進醫(yī)生的話,只是敷衍地點頭,時不時地插話問:

醫(yī)生,你說他是不是雙相情感障礙。

電休克怎么不管用呢?

要不要做腦部核磁?

他到底能不能治好?

面對這樣的媽媽,醫(yī)生也很無奈——他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

那個負責任的媽媽,養(yǎng)出了一個精神病兒子

醫(yī)生的無奈

醫(yī)生說,這樣的情況他在門診中經(jīng)常遇到,都是家長帶著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孩子來看病,要求做各種檢查,花多少錢都行,非要弄明白孩子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位醫(yī)生是國內(nèi)相關(guān)領(lǐng)域比較權(quán)威的專家,來到他這里看病的,往往已經(jīng)在其他醫(yī)院做了無數(shù)檢查了。

我曾經(jīng)觀摩過他的門診,有的家長一坐下就掏出厚厚一大摞檢查結(jié)果供醫(yī)生參考。

其實,孩子往往根本沒有什么器質(zhì)性的問題,都是“心病“。但家長不甘心,認為是醫(yī)院的水平問題。

面對這樣的情景,這位醫(yī)生總是有些無奈:

這些家長一臉焦慮、疲憊和擔憂,一心想給孩子的問題“定個性”,搞清楚到底是什么病,找專家、做檢查、吃藥、住院……為了孩子心力交瘁,班都不上了,帶孩子到處看病。

但是,當醫(yī)生委婉地告訴他們真正的原因——孩子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教養(yǎng)方式出了問題,他們卻聽不進去,還是執(zhí)著地認為,是孩子生病了,要千方百計把孩子的病治好。

這樣的父母,你說他們不愛孩子嗎?

他們是愛孩子的,但是,他們始終認為:是“病”導致孩子變成這樣,而不是他們讓孩子生了病。

那個負責任的媽媽,養(yǎng)出了一個精神病兒子
“需要”問題的家長

走進醫(yī)院門診室里的人還是少數(shù),更多的家長其實也有著同樣的模式,或者說,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這樣的模式。

我們會格外看重問題本身,把問題 當成了通往幸福生活的障礙,一心想要解決問題,卻在無意中逃避了真正要面對的事情。

就像門診室里的那位媽媽,一心想要給孩子治病,認為只要診治出孩子到底是什么病,再把病治好,孩子就沒事了,生活就會恢復正常。

她看上去是那么焦慮,急迫地想解決問題,但恰恰是這種積極的努力,阻礙了她面對真正的問題——她借此逃避自己的改變。

她看上去很負責,實際上是借助解決問題,逃避了自己真正的責任。

我的公號后臺,很多家長私信我各種問題。

有的很明顯能看出來,在我之前,他們已經(jīng)問過好多人了——我也知道,我不會是他們問的最后一個人。

這樣的家長有很多,他們好像一直在尋找答案的路上,遇到一個人就拉住他問一問。找到一個答案,試一試,不管用,再找另一個,再試,再找……

他們愛孩子是真的,他們的焦慮也是真的,但是,這么找下去,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

因為,他們需要這些“問題”。

只要一直處在解決問題的努力中,他們就不用面對真正的問題——直面親子關(guān)系,直面自己,做出真正的改變。

而且,雖然他們確實很焦慮,但焦慮中也隱藏著一些心安——

我都這么焦慮了,我為了孩子的問題心力交瘁,想盡了辦法。

該做的我都做了,我還能怎樣?

你們就不能指責我不負責任了。

這是一種很隱蔽的逃避。

因為,父母“需要”問題橫亙在他和孩子之間,以免面對活生生的、真實的孩子——

他有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你得接受他有自己的想法,你還得看到自己的局限,改變自己,改善與他的相處方式。

這些,都太難了。

索性去解決問題好了——我只需要面對孩子的問題,而不用面對自己,面對孩子。

那個負責任的媽媽,養(yǎng)出了一個精神病兒子
你在逃避什么?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解讀阿德勒思想的通俗讀物,書中講到了阿德勒的一個觀點:

每一個你認為的“問題”,其實在潛意識里都有它的目的。

你之所以總是解決不了“問題”,是因為,這個“問題”給你帶來了好處。你既然從中得到了好處,怎么可能真正去解決掉它呢?

所以,你所謂的想法設(shè)法解決問題,只是一種無意識地逃避——逃避你要面對的真正的任務。

書中講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女孩來到哲人的書齋,想要解決她的臉紅恐懼癥——她不敢和人交往,一和人說話就臉紅。

哲人問她: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你想做什么呢?

女孩說:如果不再動不動就臉紅,她就去找心儀已久的男孩表白。

哲人很清楚地看到,如果真如女孩所愿,他們一起想辦法解決臉紅恐懼癥,那么恐怕會無功而返。因為,女孩“需要”它——

正因為有臉紅恐懼癥,她才有理由不去表白。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她就要面對向男孩表白這件事,而她很擔心會遭到拒絕。

對她來說,被拒絕無疑是個打擊,是對自己的否定。

所以,只要還有“臉紅恐懼癥”,她就有理由說服自己不去表白。同時,她還會抱著“只要治好了病,我就可以去表白了”這樣的想法,一直生活在幻想里。

她在用問題逃避她真正要做的事情——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逃避。

那個負責任的媽媽,養(yǎng)出了一個精神病兒子

只要你不想,總有各種理由

所以,你就明白了,為什么有的人明明痛苦萬分、抱怨連連,你給他提建議、出主意,他卻有各種理由說自己做不到。

不是做不到,是這個問題給他帶來了隱形的好處,他可以就勢躲在“總想解決問題”的狀態(tài)里,以逃避真正的成長。

其實,你的潛意識知道你真正該做什么——你只是不愿意、不敢去承認罷了。

有多少人寧愿沉溺在努力的假象里,也不愿意直面懶惰的自己。有多少人寧愿掙扎在熟悉的焦慮里,也不愿意嘗試陌生的不確定。

如果不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如果沒有切實的行動。

所謂的努力,都是虛假的努力。所謂的問題,都是表面的問題。

那個負責任的媽媽,養(yǎng)出了一個精神病兒子

直面真正的問題

好多年來,我因為自己的拖延癥耿耿于懷,一直積極尋找各種辦法消除它,什么番茄鬧鐘,什么四象限,什么先吃掉那只青蛙……

我總想著,等我把拖延問題解決了,就可以成為一個高效率的行動派了。但是,方法找了不少,效果卻很有限。
這讓我很自責。自責又在某種程度讓我安于現(xiàn)狀——我都已經(jīng)“懲罰”自己了,我還能怎樣?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把拖延癥研究得那么透徹,這本身就是在拖延——遲遲不愿面對真正的工作。
看清了這一點,每當又想拖延,我就直接開始行動——繞過所有的內(nèi)心戲,just do it。
就這樣,我找到了化解拖延的有效方法。

不是解決了拖延,而是直面拖延背后你不愿面對的問題。當你開始解決這個真正的問題,拖延就不再是問題了。
拖延如此,教育孩子、親密關(guān)系、自我成長,人生的課題,莫不如是——
真正的問題,不是顯化出來的那些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你這里,你的心很清楚。


作者:凌想,橙子媽媽
本文來源“凌想親子心理”
  • 人贊過
查看更多
相關(guān)推薦
回復(1)
V11 發(fā)表于2021-08-09 09:57:08

家庭教育的問題啊

快速回帖 使用(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表情
新用戶注冊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