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重溫這部經典電影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懷念,因為每一次看它,都覺得肖申克監(jiān)獄都在教會我們一些人生道理,并將電影中有關人性、欲望、暴力的隱喻統(tǒng)統(tǒng)呈現在熒幕中,里面的安迪,則肩負了‘救贖’的使命。
在經歷被誣陷、被欺辱的厄運后,成功越獄,涅槃重生。“英雄故事”落幕后,他的生平過往,會在我們心里撒下種子,在歲月中生出一片花園。就像它所表達的“自我救贖”精神,鼓勵了不少深陷絕望的人,走出困境。
從安迪被宣判入獄,到進入監(jiān)獄生活,一切都描述的十分細節(jié),幾乎告知我們一切有關肖申克的黑暗,但也很好的讓安迪的聰明才智發(fā)揮出來。在到達肖申克的第一晚,他就親眼看見因極度恐懼而大聲喊冤的新人被獄警哈德利活活打死;在這樣極度壓抑的環(huán)境下,他還是控制情緒、沉穩(wěn)內心,盡量在充斥著變態(tài)與暴徒的監(jiān)獄里,活成空氣。
“安迪,就這樣孤獨地開啟了他的新生,全盤接納了命運的安排。”
二
別被‘體制化’
因為影片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說安迪是如何在肖申克中生存的,我對監(jiān)獄的認知很淺,但覺得一句影評說的很對:保持進步,不能被體制化。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s on them. That is institution alized."
這些墻很有趣。監(jiān)獄是一個怪地方。剛入獄的時候,你對監(jiān)獄恨之入骨;時間久了之后,你會無比依賴這里,這就是"體制化"。
如果你想要真的懂其中‘體制化’的影響,那就是安迪在得知自己被囚禁在肖申克監(jiān)獄50年后“終于”得到了假釋卻失聲痛哭的時候,“體制化”的毀滅力也許才剛剛深入人心吧。
是什么讓本有獲得清白機會得以釋放機會的安迪在入獄十五年的時候感受到了無力感?
他剛入獄本就將心中的不甘藏在心底,平靜而堅韌地活著,但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就在這個時候,決定他人生走向的目擊者,出現了。
可諾頓卻為了一己私利,槍殺了這個唯一的證人,還威脅安迪繼續(xù)臣服于他。證人的死,讓安迪頓悟了:肖申克沒有他想要的正義,他必須逃離。
后來的安迪決定放手一搏:他一邊佯裝臣服于諾頓,一邊加快了越獄的步伐;在替諾頓洗錢的時候,安迪制造了一個“假人”,這個“假身份”會是他出獄后的新身份。
此外,他收集諾頓的犯罪證據,為自己的后半生鋪好去路。最重要的是,挖了二十多年的隧道,終于挖通了。在證人湯米死去的第8年,安迪選擇在一個雷雨夜,從囚室挖到隧道,爬到下水道,并在惡臭中繼續(xù)爬行了500米,終于重獲自由。
他在暴雨將自己身上的泥污沖刷干凈,這些年的污濁與委屈終于得以釋放,他走入世界。安迪利用新身份,在緬因國際銀行轉走了諾頓37萬美元作為他的酬勞,離開美國前,他將諾頓貪污、殺人的罪證寄去了報社,后來諾頓迫于壓力開槍自殺了。
他還給好朋友瑞德留下了去找他的路費,這一切的一切在瑞德眼里,簡直像個奇跡。他說:“有些鳥兒是注定不會被關在牢籠里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安迪,這個傳奇的男人,從一眼能看到底的人生里,竟熬出了一個未來,找到了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風景。
“大多數人注定會被體制化,不自覺地扮演著布魯克或者瑞德一樣的角色。當然也會有像安迪一樣的人,憑借堅強的意志和對自由的無盡向往,不僅在監(jiān)獄中完成了許多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最終更是能逃離監(jiān)獄重獲自由。”
“能力是逃脫體制化的工具,它左右著離開體制化時的策略,但真正決定能否脫離體制化的,是不斷的進步。”
三
寫在最后
有人說,電影中,這樣的‘英雄’被觀眾偏愛著,就像如今的一些很火的短劇,‘爽’劇比平凡的生活更容易獲得關注;《肖申克的救贖》仿佛“神話”:前一刻,他是波蘭特銀行副總裁,絕對的成功人士;后一秒,他卷入妻子死亡的謀殺案,被誣陷為“冷血殺人犯”。
但最后,希望與自由,才是電影一直傳遞的「信仰」。
直觀來講,很多人會覺得安迪是在得知自己清白的時候才有對自由的覺醒,但等重復觀看琢磨后,其實他一直沒有失去對自由的希望。
美國“教育之父”諾亞韋伯斯特曾說:“只要提著正義之劍攻擊,再柔弱的手臂也會力大無窮。”
也許,電影中的這些鏡頭語言與真實生活存在著偏差,可不變的是,當我們陷入困境時,不妨學習安迪那般吧,先收斂鋒芒,待到時機成熟再尋找出路,不要陷入無用的不知所措里。
來源:鳳凰網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