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責(zé)任告訴孩子,媽媽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媽媽。
實際上,無論是以孩子的教育為出發(fā)點、還是以人性本我為出發(fā)點,我們都不必強迫自己做一個完美的媽媽。
在我看來,對孩子來說,一個真實的、有七情六欲和個性脾氣的媽媽,比一個完美的媽媽更重要。
........................................
媽媽首先是自己,
然后才是媽媽
現(xiàn)在有很多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媽媽要理智溫柔,不可以隨便發(fā)脾氣;要懂心理學(xué),以便更好地和孩子溝通。媽媽要做孩子的好榜樣,不要追劇不要八卦要多看書。媽媽要有耐心、有愛心、有方法,不要簡單粗爆。媽媽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圍著老公孩子轉(zhuǎn)。孩子喜歡漂亮有品味的媽媽,所以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味,學(xué)會化妝......
這些都在告訴我們,成功的媽媽、完美的媽媽、好的媽媽,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的。這些理論看起來很美,也很正確。然而,實際上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成長背景,有不同的個性脾氣,有不同的情緒表達方式。
每個媽媽都愿意為孩子付出所有,為孩子改變自己,但我們依然做不到完全沒有脾氣、不表達七情六欲里的負面情緒、能溫柔接納生活的所有、能在人生任何境遇下都保持溫柔慈悲的模樣。
我們是正常人,我們做不到。我們的孩子也是正常人,他們需要生活在一個有七情六欲、有人生百態(tài)的真實里,而不是我們努力塑造出來的真空里。
我們有責(zé)任告訴孩子,媽媽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媽媽。
實際上,無論是以孩子的教育為出發(fā)點、還是以人性本我為出發(fā)點,我們都不必強迫自己做一個完美的媽媽。
在我看來,對孩子來說,一個真實的、有七情六欲和個性脾氣的媽媽,比一個完美的媽媽更重要。
溫柔是一種態(tài)度,但溫柔里還需要有堅持
媽媽不要對孩子發(fā)脾氣,要溫柔地傾聽他、接納他?
而真實的情況是:當(dāng)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會很生氣,也一定要生氣——
將情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有利于我們身心健康,不會因此而憂郁或憋出什么病來。
在孩子犯錯的事情上生氣,有利于形成和鞏固孩子的對錯觀,而不至于讓他覺得自己犯錯有理。
A是個很溫柔的媽媽,是天性溫柔的那種。她對孩子教育是從小講道理講到大的,所以孩子能聽得進去道理,也熟悉了媽媽的溝通模式。
有次孩子犯錯了,A沉著臉對孩子說:“我真的很生氣,甚至想發(fā)火,但是我不想因為你的錯誤而讓自己變得沒風(fēng)度,所以你現(xiàn)在別和我說話,等我平靜下來,我再和你談?wù)劇?rdquo;
孩子的表現(xiàn)很是小心冀冀,在媽媽不和他說話的這段時間,他自覺地做自己的功課,不惹惱媽媽。
一小時后,A找他正式談話——先讓他反省自己的錯誤、再與他一起分析事件的維度,最后立下規(guī)矩和底限,以后發(fā)生類似的事件,哪些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
A媽媽以孩子熟悉的方式,真實地向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并給孩子立下了界限,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的真實、媽媽對這件事的態(tài)度、媽媽的底限在哪里。錯誤對于他來說,便真的是一次有效的成長課程。
從小在真實情緒里長大的孩子,他學(xué)會的是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從小在虛偽情緒里長大的孩子,他學(xué)會的是隱藏自己的情緒,他也學(xué)不會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溫柔是一種態(tài)度,但對于教育來說,溫柔里還需要有堅持。所以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我們需要修煉的是自己表達情緒的方式,而不是不表達。
而表達情緒的方式,是我們作為社會角色,原本就該修煉的修養(yǎng)之一——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孩子只是你修煉自己的受益者之一。
以最真誠的態(tài)度,給孩子最真實的自己
媽媽一定要學(xué)心理學(xué),才能更好地與孩子溝通嗎?
我承認懂心理學(xué)的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確實會有些不同,所以有機會學(xué)一些心理學(xué),當(dāng)然是好事。
但我們也同樣能看到,許多懂心理學(xué)、有人生閱歷的人,依然會在教育上出問題。
什么原因呢?原因是唯書本是從、唯理論是從。
所以我以為,獨立的思辯能力、對事物的洞察能力、對自己孩子的了解、真誠的愛和真實的表達,比任何理論都重要。
所以心理學(xué)很好,各種教育理論也很好,但不要迷信。
與孩子最好的相處是真誠——以最真誠的態(tài)度,給孩子最真實的自己。
B媽媽是我的一個同事,孩子今年初二。
B媽媽在我們看來,是一個不太像媽媽的媽媽:她愛吃零食,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她都會和孩子搶零食吃,因此受到自己媽媽的批評。
后來孩子大一些,她會很委屈地和孩子說:你外婆說我應(yīng)該讓著你,可是我覺得,我們一起吃也很好啊,不夠再去買啊,為什么一定要我讓你呢?
結(jié)果他們家兒子吃東西,都會給他媽媽留一份——媽媽貪吃嘛。
B媽媽還不怎么會做飯,但孩子要吃,所以就學(xué)了幾樣小菜。
她也同樣會直接對兒子說:你媽的水平就這樣,你就將就著吃吧。這實在不是我的興趣,我能做成這樣都不錯了。
她從沒有為不會給孩子做飯而內(nèi)疚過,而他們家孩子也理解并認可了這種狀態(tài),在家吃飯基本只看營養(yǎng)搭配,不挑味道好壞。在他看來,媽媽盡力了,他不可以再挑剔。
B媽媽還是個路癡,就是那種有導(dǎo)航也會走錯路的那種。她每每和兒子聊起自己走錯路的糗事,總是惹得兒子哈哈大笑。兒子鄙視她過后,還會給她出主意。所以倆人一起出門,找路的事,一般是兒子的任務(wù)了。一個指路、一個開車,配合也蠻默契。
B媽媽平時有些工作狂,工作起來加班加點,所以周未加班的時候,總帶著孩子去辦公室; 孩子假期的時候,甚至帶著一起去參加公司的內(nèi)部會議,所以孩子對她的辦公環(huán)境很是熟悉。
孩子親眼看到媽媽被同事尊重、被領(lǐng)導(dǎo)認可的職業(yè)模樣,所以認識到生活中那個迷糊媽媽之外的另一個媽媽。
有時候孩子還會和我們開玩笑說:我媽除了工作,其他的都不行。
語氣里有些寵溺,還有些驕傲。
孩子習(xí)慣了媽媽與他交流許多故事,所以也漸漸習(xí)慣了與媽媽分享自己的故事;孩子認可了媽媽的職業(yè)能力,所以對媽媽依然保持著該有的尊重與敬畏。
B媽媽并沒有刻意去學(xué)什么心理學(xué),也沒有學(xué)教育理論,她只是在努力做自己:一個有弱點也有優(yōu)勢的自己、一個愿意與孩子平等相處的媽媽、一個愿意和孩子交流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朋友、一個為自己的選擇而堅持努力的榜樣。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完美的神。
孩子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我們無需為他制造假象
有段時間我追一部叫《偽裝者》的劇,最近又在追《歡樂頌》,遇到喜歡的情節(jié),還喜歡和兒子分享評論一下,拉著他看兩眼。
然后兒子對他爸說:我媽開始追這種情節(jié)劇了,變成一正常的中年婦女了。還好沒有追韓劇,那是腦殘才追的。(sorry,熊孩子的理解和我們不一樣,我代他向追韓劇的朋友們道歉。)
我反問:我以前怎么不正常了?
兒子說:正常人都該有自己的興趣,工作之余需要休閑,你什么愛好也沒有,當(dāng)然不正常了,追劇很好,你繼續(xù)。
所以說,孩子自有自己對生活的判斷能力,我們無需為了他而在家里制造假象:
比如在家里放一堆書,并在他面前假裝去看。天生對書本有興趣自然是好事,累了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追劇、旅游、看些小笑話。生活中的我們,不必要時時高雅正經(jīng),孩子更喜歡放松的生活。
比如與另一半有矛盾的時候,有些家長會假裝沒事。然而,我更愿意告訴孩子,我對你爸生氣了,他哪里惹我生氣了,我一會兒要和他談?wù)劇?/div>
不要讓孩子為你們的關(guān)系擔(dān)心,讓他相信,你們可以自己解決好問題,而不是假裝很好。
當(dāng)你遇到實在無法忍受的事情時,粗口可能會脫口而出。然而,我真的認為,只要不是街罵的那種粗口,偶爾說說真的沒關(guān)系。孩子不會因為你一兩次的真性情,而懷疑你的人品,然后就學(xué)壞了。
如果你的興趣就是圍著老公孩子轉(zhuǎn),那又有什么呢?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在給你們做晚餐時,感覺特別幸福;媽媽把家里打掃干凈,覺得心情特別愉快, 沒必要裝出只有高雅興趣的樣子,孩子會喜歡真誠的媽媽。
如果你的興趣是旅游、會友、看電影,偶爾因為自己的興趣忽略孩子,當(dāng)然是沒問題的。孩子早就知道,你該有自己的生活;早就知道,你的生活中不止只有他。
如果你沒有化妝的愛好,你出現(xiàn)在孩子的學(xué);蛲瑢W(xué)面前時,正常點兒就行了,說不定你特意化個妝,還會把孩子嚇一跳!
母愛有更好的表達方式,
我們拒絕犧牲
我們給孩子的,應(yīng)該是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偽裝的自己。
我們可以為孩子而改變,也可以為自己而堅持。所有的選擇,源于自己的內(nèi)心,無需勉強,無需犧牲。
對孩子而言,他們更希望你是一位真實的媽媽,而不是一位完美的媽媽。他們需要你幸福、真誠與尊重,而不是你的犧牲。
前兩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寫母愛的:重癥母親為了讓孩子以后更容易體驗幸福,而選擇給孩子傷害。
我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但我想說:這個媽媽絕對是錯的。親生母親的冷漠所帶來的傷害,遠不是未來所體驗到的幸福可以彌補的。
一個帶著對母親的恨而生活的孩子,那種壓力和壓抑可想而知。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媽媽都明白:
在你有機會愛孩子的時候,請用力去愛;讓孩子在愛里失去,比孩子在恨里成長更重要!
我也希望,所有傳遞這些文章的圈友們,不要再傳遞所謂偉大、所謂犧牲的母愛。
母愛有更好的表達方式,我們拒絕犧牲!
在我們希望孩子幸福的時候,孩子也一樣希望我們幸福。幸福的我們,是孩子幸福的榜樣,也會幫助孩子獲取幸福的能力。
我們要用自己的幸福,讓孩子學(xué)會輕松面對生活, 而不是用自己的犧牲,捆綁住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