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業(yè)》注解兒童版----兒童國學(xué)原理普及版
無論是儒家、道家和佛學(xué),還有中醫(yī)學(xué)、武學(xué)等,都會運用到《內(nèi)業(yè)》里面的基本知識。了解這些知識,對個人的認(rèn)識能力,適應(yīng)社會的能力,會提供無窮無盡的幫助。而這些知識點,不是一時就能夠領(lǐng)悟的,要乘早學(xué)。
所以,就有了這部“ 兒童國學(xué)原理普及版”的《內(nèi)業(yè)》注解...
------ 敬守注
原文第一章: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是故此氣,杲(gao第三聲, 明亮 )乎如登于天,杳(yao第三聲, 遠(yuǎn)得看不見蹤影 )乎如入于淵,淖(nao第四聲, 柔和 )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氣也,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
意解:
第一句, " 凡物之精 " , 這個“凡 ” ,就是凡是的意思,這個“之”,
是“的”的意思。這句話的結(jié)構(gòu)就是“凡是 什么... 的 什么.... ”,舉個類
似的句子,比如說,“凡是 好吃 的 東西,我都想吃”。同樣的, “ 凡物之
精,此則為生 ” ,就是說:凡是 萬物 的 精 ,擁有了就會有生命。此 ,就
是 “在這個地方”,就是擁有。 精,就是精氣,神氣。什么是精氣呢?《內(nèi)業(yè)》
通篇都在講這個,慢慢讀完這篇文章,就會很好的理解。
這個精氣的生命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 后面就講到了,這個精氣,在上會是什
么樣,在下是什么樣,藏在胸中是個 什么 樣 的,在天地之間是什么樣的。具
體的說,這個精氣,在天下,化成五谷雜糧;在天上就是星辰;在天地之間,就
是鬼神;人如果抓住了精氣,藏于胸中,就會成為圣人!《內(nèi)業(yè)》就是教導(dǎo)我們
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所以,要乘早學(xué),要趕緊的去了解!
通過對以上自然中生命現(xiàn)象的觀察,就會體會到,這個精氣,如同在白天
一樣, 明明白白的 ,再認(rèn)真一看,又像是在深淵中,遠(yuǎn)的不見蹤影。靜下心來,
又能體會到如同海水一樣柔潤。到最后,好像就在自己的身上。
這樣一體會之后,就發(fā)現(xiàn),這個“精氣”,是不能把他呼叫過來的,你說“精
氣啊,我要成為圣人,我需要您, 你來吧, ~~!”,那是起不到作用的。但是,
憑借自己的意念,是會感覺到他的存在的!
精氣不能叫出來,那用強(qiáng)力去抓住他,行不行呢? 也是不可以的。不僅不
可以,而且對自己還有傷害。但是,可以用德行把他安定下來。(什么是德呢,
既是把好的想法做成功了就是德)。
把精氣安定下來之后,要恭敬的守住他,不要把這個精氣 遺失了 ,這樣就
或成就自己的“德”。
“ 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 ”,意思是說,把“德”養(yǎng)成了,就會產(chǎn)生智慧,
智慧多了,就會得到萬物。
說的通俗點,把精氣守好,就會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內(nèi)業(yè)》就是教導(dǎo)我們怎樣獲取“ 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的方法!所以,
要乘早學(xué),要趕緊的去了解!
要點:
1>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 ,指明萬物都是有精氣的。
2> 精氣,在那叫嚷,或強(qiáng)力,都是不能獲得的,只有用德行去安定他。
3> 用德行守住精氣,就是用善念去守住一個意念,然后,善念會不斷激發(fā)
自己去實踐,這樣不斷激發(fā)自己的智慧,最終達(dá)到了解萬物的目的。
原文第二章
凡心之刑(形態(tài)),自充自盈(飽滿),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
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jì)(接濟(jì),幫助)。彼心之情,利安以(用)
寧(寧靜),勿煩勿亂,和乃自成。折折乎( 明亮貌;清晰貌 )如在于側(cè),忽
忽乎( 倏爾,急速 的樣子)如將不得,渺渺乎( 幽遠(yuǎn)貌 )如窮無極。 此稽
( jī 稽考 ,稽查 。當(dāng)名詞用,既考察的結(jié)果或現(xiàn)象)不遠(yuǎn),日用其德。
意解:
凡是人正常的心態(tài)樣式,是自己就會充實自己,自己就會使得自己 精神
飽滿。自己就會生長,自己就會完善自己。 但是,現(xiàn)實中,人往往神氣不強(qiáng)硬,
精力不足,甚至于生病, 那都是由于 憂、樂、喜、怒、欲、利 這些情緒的影
響造成的。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避開 憂、樂、喜、怒、欲、利 這些情緒的影響 ,
人的心氣就會自己接濟(jì)自己,就會達(dá)到強(qiáng)身健體,精神飽滿而充實的效果。
人心大體上的情況是這樣的,最好,用寧靜的方式使得他安定下來,遇見煩
人的事情,自己心里不要煩,遇見雜亂的事情,自己心里也不要亂,然后,認(rèn)真
的分析這些問題,平和的去處理這些煩亂的事情。這樣,人的心態(tài)就正常了。
在體會人的心氣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心氣就在自己的身邊;有時 倏爾 而
過,好像抓不;認(rèn)真觀察之后,會覺得他深奧莫測,沒有邊際。
我們考察到的這些,距離我們?nèi)粘I疃疾贿h(yuǎn),每天都用到他的好處!
要點:
1> 這里說到,人的身體,會自己充實自己,本來就是完美的,不會出現(xiàn)
任何不好的問題的。
2> 人體之所以出現(xiàn)問題,造成的原因,就是 憂、樂、喜、怒、欲、利 等
情緒的影響。
3 > 要想人的心態(tài)達(dá)到 正常 ,最好用“寧靜”的方式來把心安定下來。
勿煩勿亂 , 要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平和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4> 這里描述人體狀態(tài)的詞語有三個,要熟悉: ① 寧 ,② 心靜 ,
③ 意靜 。
原文第三章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復(fù),其來不舍。 謀乎莫聞其
音,卒乎乃在于心; 冥冥( míng 暗地里 )乎不見其形, 淫淫乎(多而雜)與我俱生。
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
意解:
這個“道”啊,是用來充實人的形體的。而通常的,人就不能夠固定住他。
這個道,去了就不回頭,來了也不住下來。
想和他參謀事情,也聽不到他的聲音, 最后,感覺 這個道 就在自己的心
里。這個“道”, 處在暗地里, 見不到他的形象,又雜亂無章的與自己的生命一起生長。
看不到他的形象,聽不到他的聲音,但是,必須按照“道”的規(guī)律才能正常
的生長,這就叫做“道”。
要點:
1>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 ,指明一個問題。 就是說,道,是充實人的形體的。
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做到形體堅 固。
外表形體堅固,體內(nèi)精神順暢,內(nèi)外都充實,這樣的人就是完美的。
2> 這個“道”,指的就是“精氣”在人體內(nèi)的表現(xiàn)規(guī)律。
原文第四章
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彼道不遠(yuǎn),民得以產(chǎn);彼道不離,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與索,眇眇乎( 遼遠(yuǎn);高遠(yuǎn) 的樣子)其如窮無所。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意,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
意解: 凡是“道”,他不會固定在某一個地方的。
那怎么樣才可以把“道”停止住呢! 做到發(fā)善心,心需要安定,有愛心,心要靜下來,把神氣理順暢。也只有善愛之心,才能使得自己的心安定,才可以把神氣整理通順。這樣做到了,“道”就不會跑走了,就停止下來了。
其實,這個道,距離我們也不遠(yuǎn),人民就是因為得到道,就生產(chǎn)出很多東西;“道”,也沒有離開過我們,人們就是因為有了道,才會產(chǎn)生智慧。
所以,道,是可以去探索到的。 但是,道,還是高深的很,探索起來,還是無有窮盡,好像沒有固定的處所一樣。
那怎么樣才能得到“道”呢! “道”的情況是這樣的,他厭惡聲和音,管好自己的嘴巴。(聲和音怎么區(qū)別呢,比如說,不是一個地方的人,在一起說話,都在發(fā)聲,但是,口音不同。)不僅僅是對別人管好自己的嘴巴,對自己也同樣要管好自己的嘴巴,把心修整好,把意念靜下來,就可以得到“道”了。
道,嘴巴里面是說不出來的,耳朵也聽不見,眼睛也看不到。但是,道,卻可以使得人的心得到修正,從而使得自己形體得到端正。
一個人得到道,就會生,失去道,就會死。做事情也一樣,事情做的合乎道,事情就能做的成功,如果事情做的違反了道,事情就會失敗。
要點:
1> 這段,講明怎么把“道”止住,不讓他走掉了——既是“ 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 ”
2> 這段,講到,怎么得到“道”。——既是 “ 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意,道乃可得。 ”
原文第五章
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意解: 凡是“道”,他沒有根莖,沒有葉子,也沒有花朵。但是,萬物都因為他才能成長,萬物因為他,才能成功。具有這樣的作用, 所以,就命名為“道”。
要點:
這里是說,道,在現(xiàn)實中,要不停去探索。他不會像是植物一樣,只要是種下種子了,就能自己長出根莖 和枝葉,還能夠自己就開花結(jié)果,“道”之間沒有一定的連帶關(guān)系,需要自己不聽的探索才能獲取。需要人們自己,善心安愛,修心靜意,避免音和聲,要除去 憂、樂、喜、怒、欲、利 等情緒的影響 。需要時刻的去探索。
原文第六章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春秋冬夏,天之時也;山陵川谷,地之材也;喜怒取予,人之謀也。是故圣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順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意解: 看看天,就知道,什么東西端正不端正,所以說,"天住正"; 看看地,就知道,什么東西平不平,所以說, "地住平"; 人主安靜,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求人們,心時刻保持安靜,不能沸沸揚揚。安靜了,就是完善的人,不安靜,那就不算是完善的人了,所以說 , "人主安靜"。
天氣的時令,既是春、夏、秋、冬;地的財物就是 山、陵、川、谷 。那人要謀取事情是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那就要從 喜、怒、取、予(就是給予的意思) 幾個方面去努力! 去探究了!
所以講,要想成為一個圣人,就需要適應(yīng)天、地、人的變化,心理時刻要保持安靜。隨著天時的變化,就需要讓自己去適應(yīng)時令的變化。但是,自己堅守的善愛之心的目標(biāo)不能被改變;要適應(yīng)萬物的規(guī)律去做事情,但是, 自己所堅守的善愛之心的目標(biāo) 不能被移除。
自己堅守的善愛之心不被改變, 心態(tài)就端正,而且安靜的去做自己堅守的事情,心氣就定下來了。把這個定下來的心態(tài)放在中間,以安定之心然后再去謀慮其它的事情,這樣就會 耳目聰明,四肢堅固 ,就可以作為精氣房子,讓人的精氣有地方安住下來。
那,“精” 指的是什么呢? 精,就是氣的精。有神氣了,道就產(chǎn)生;道產(chǎn)生了,就會思考;思考了,就會有智慧;有智慧了,就應(yīng)該知道怎么做事情了。止,理解成停止。就是通過思考而有智慧,智慧不斷的完善和增強(qiáng),就可以讓自己思想有個停止依靠的地方,再去想問題、做事情。
要點:
1> 這段講到這樣的事情,《內(nèi)業(yè)》開始就講到,凡物之“精”,那怎樣做個房子一樣的,讓精氣住下來呢? 這里就講到了,既是———— 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
2> 怎樣把心定下來呢,既是———— 與時變而不化,從物順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后能定 。
意思是說,自己堅守的正確的善心愛心的目標(biāo),不能隨著外界的影響而受到變化,這樣才是端正自己的形態(tài),然后安靜勇敢的去做下來,心就安定了。
3> 這個“精”指的是什么呢。這里講到——既是“ 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
原文第七章
凡心之形,過知失生。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灰讱,變不易智,唯執(zhí)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zhí)一不失,能君萬物。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則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意解: 上面一章,講到,把心定下來了。那這個心,有什么特點呢! 就在這里講的------ 過知失生 。什么叫過,就是思慮的的太多。也可以理解成知道不該知道的。這個自己在自己的現(xiàn)實中去慢慢體會。 “過知失生 ”,意思就是,知道的越過一定的界限,人就會失去生機(jī)。
把一個物體轉(zhuǎn)化過來,就是神;把一件事情改變過來,就是智慧。
“ 化不易氣,變不易智,唯執(zhí)一之君子能為此乎! ” ,這句話中,氣、智、一,這些指的是什么? 這些,都是“凡物之精” 的這個 “精”,不同的場合,表現(xiàn)的形式不同,說法不一樣。開始,第一章,就說到,精氣,依靠德行才能安定下來,所以講,精氣,就是善心的積累。這個智慧,也是善心引導(dǎo)下的認(rèn)識問題的方法。這個“一”,就是自己善心指導(dǎo)下堅持的人生目標(biāo)。
所以,是化物也好,是變事情也好,都是守一,就是在堅守自己的人生目標(biāo)的前提下,去完成。能一輩子堅守自己善心的目標(biāo),而且去奮斗的人,就是君子。
“ 執(zhí)一不失,能君萬物”! 意思是說,守住自己的精氣,不改變,就會“ 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 ”,智慧越來越多,自然就會做萬物的君主。
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這句話,意思是講,一個確實有志向的君子,就能改變事物,就不會被事物所改變。
比方說,一個人想研究某個領(lǐng)域頂尖難題,既然確定了自己的目標(biāo),就一心去做,是困難也好,是容易也好,是人家指責(zé)也好,是人家贊揚也好,都不去管他,自己想都不去想他,一心做自己該做的。就一定會做成功。成功了,就是自己改變了事物,中途如果被影響放棄了,就是自己被事情改變了。
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則天下治矣。 ————這句話,中,得一,就是保護(hù)好自己 的精氣不被影響,就是自己的志向不被改變,能堅定做下來。那就要做到三件事情,第一個,就是治心在于中,就是把自己的志向放在最中間的位置,其他的任何問題都是圍繞這個志向去轉(zhuǎn)動,干擾這個"中“的位置,就想辦法解決。第二、治言出于口。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嘴巴。這個不僅僅是說不要隨便說一件事情,說出來的話,都要思考審視。另外,這個也是“道”的需要,第四章中,不是說到, 道,“惡音與聲”嗎。 第三、 治事加于人 ,就是說,考慮事情,必須想到人為的因素影響。
得到一的道理明白了,而且這樣去做到了,天下就可以治理了。
《內(nèi)業(yè)》》里面這段話,指出了。教導(dǎo)人們怎樣治理天下的方法。一定要好好領(lǐng)會!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在自己變化萬物的過程中,如果有一言得到了,天下都服從;蛘,有一言確定下來之后,天下人都聽從,那說明自己掌握了,天下的公理。
這個公理,就是真正的社會規(guī)律。
要點: 1> 這段講到,人的心思,會有“過知失生”的問題。該知道就知道,不該知道的就不要知道。
2> 提出一個治理天下的方法,既是“ 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則天下治矣。 ”
原文第八章
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義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莫之能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yán)容畏敬,精將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心無他圖,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意解: 形態(tài)不端正,德,是不會來的。打個比方說,一個學(xué)生在讀書,你怎么看,他都不像看書的樣子,這個學(xué)生是不會學(xué)的好的。胸中不平靜,心也是治理不好的。相反,如果形態(tài)端正,那 “德” 就會被你吸引了一樣,紛紛然自己就會來。 德積累多了,自己就像有了神力一樣,能看清天下萬物的道理。
中義守不忒 ——義,就是正當(dāng)?shù)牡览恚褪堑铝x。就是“精氣”的另一種說法;忒,是錯誤的意思。這句話,是講,人心中守護(hù)的這個義理,可不能守錯了,人生的方向要對,不能犯錯。就是知道自己應(yīng)該要去做什么。
中義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 ————這個意思是說,知道自己的正確人生的目標(biāo),就堅定的去做,不要受到外物干擾自己的感官意識,也不要讓自己的感官意識,干擾自己的心。這樣才可以說是做到了“中”。就是保正了,自己堅守的“ 德義 ”能很好的執(zhí)行下去。
打個比方說啊。比如一個學(xué)生樹立一個目標(biāo),一定要考上大學(xué),可是呢,他總是被身邊的好吃的東西吸引了,嘴巴不停的,嘴巴都抽不出時間讀書了,這是好吃的東西干擾了嘴巴,影響了讀書。既是“ 以物亂官 ”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想考大學(xué),但是,想一想,天天這樣起早摸黑的,很多的題目 也要做 ,倒不如早點上班賺幾個錢,吃的好,玩得也好,如是就動搖了讀書的信心。這是貪圖身體的舒服而影響了讀書的信念,就是“ 以官亂心 ”。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莫之能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將自來” ————有神氣自然在自己的身上,來來往往,難以想出他是什么。但是,失去他就會亂,得到他就會把自己治理好。恭敬的把自己的形態(tài)打掃干凈,精氣就會自己到來。
怎么把“舍”,理解成“形態(tài)”呢!因為上面講到,形態(tài)端正,德就來了,德來了,居在哪里呢,就是居住在形體里。 這樣看來,形態(tài)就是精氣的房子一樣。意思是說,恭敬的把精氣住的房子打掃干凈,精氣自己就會來了。
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yán)容畏敬,精將至定。——既然精氣自己來了,怎么讓他定在自己身上不走了呢!那就要做到,仔細(xì)的去思慮他,安靜意念去治理他,嚴(yán)肅自己的容貌,敬畏他。精氣就能很好的定下來。
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心無他圖,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得到精氣之后,不要舍棄,眼睛不要看其他的,耳朵也不要聽不需要的東西,心思也不要想到其他,把心放在中間,這樣,天下萬物就都可以去認(rèn)識清楚了。
要點: 1 > 這里講到,怎么樣讓精氣自己來,既是“ 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
然而自至 ”,還有一句,就是“ 敬除其舍,精將自來 ”。
2 > 怎么讓精氣安定下來呢, 這里講到 " 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yán)容畏敬,
精將至定。 "
3 > 怎樣才能讓心保持“中”的位置呢? 這里講到:“ 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義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
原文第九章
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極于地,蟠滿
九州。何謂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亂,亂乃死。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nèi)藏以為泉源,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 hé 排干水份),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達(dá)。乃能窮天地,被( bèi 覆蓋)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災(zāi),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災(zāi),不遇人害,謂之圣人。
意解: 道,滿天下都存在,普遍存在于人民的生活之中。通常的,人們不了解他。用一句話來表達(dá)的話,就是說,往上看,可以從天上體察到道的存在,在地上,也到處都可以考察到道的存在,天下九州,到處都蟠滿了道。
那怎么樣才可以了解到道的存在呢? 在于心要安定。我心理得到治理,人體就都得到治理了;我心安定,人體就都得到安定了;治理自己是心來做的,安定自己也是靠心來做的。心里面藏著心,這些心的旁邊也還有其他的心存在著。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個意思是講,人在想問題的時候,往往這個事情想想,那個事情想想,每個事情想的時候都不一樣的,就是不同的心了。
這些心中心,是怎么活動的呢! 通常的,先說出一個事情,然后就意念中,就有這個事情,有意念了,就想象那個事情的具體形象,然后,就說要怎么樣的處理這個問題,再然后,就按照自己說的去做,做的好或不好,自己都有個治理的過程,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如果,你不考慮自己做的好還是不好,就會給自己把自己搞亂了。因為好壞都分不清楚,那不就亂了嗎!亂的過分了,事情就做不成了,甚至于把自己搞死掉了。
打個比方說,陡然一天,不禁想到,買些奶糖吃多好啊,這是心理在說( 意以先言 ),然后就想著這個奶糖( 意然后形 ),想著這個奶糖之后,就想著怎么弄點來吃吃呢。 形然后言 ),然后想到,奶奶曾經(jīng)說,我數(shù)學(xué)考到85分,就給我十元錢。剛好,最近就有個85分是試卷。去找找奶奶吧( 言然后使 ),這樣可以買到奶糖了嗎,查查奶糖的價格行情吧,( 使然后治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錢少了,就是有十元也買不到奶糖。那怎么辦呢,再想辦法,就是再“ 使然后治 ”,不斷的 使然后治 ,就是不斷的想辦法,于是,想到,舅舅曾經(jīng)說過,他發(fā)財了,就請我吃奶糖,他最近不是賺大錢了嗎,去問問看看,沒想到,舅舅真的就給我買了。如是目的達(dá)到了!@是心理的行動規(guī)律。
只要有精氣的存在,人就有了生機(jī),外面看起來安詳而且容光煥發(fā)。把精氣藏在身體內(nèi),好像泉水有了源頭,浩浩然然,和和平平,作為精氣的淵源。只有這個氣淵不被排干,人的四肢就會堅固;只要這個精氣之泉不干枯,人的九竅就會昌達(dá)敏銳。就能體察天地之間、四海之內(nèi)事物的道理。這樣一來,胸中就沒有任何疑惑,在處事的時候,就不會發(fā)生災(zāi)難。由于心保持中心的位置,對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明白,不迷惑,這樣心就 全于中 ;由于不犯迷惑的錯誤,外表就不會受到損失,就是“ 形全于外 ”。這樣做到了,那你就不會遇到天災(zāi),也不會遇到由于人帶來的災(zāi)難,這樣的人,就是圣人了!
要點:
1> 這里講到的“道”,就是精氣的存在方式和方法。道,是存在于天地之間的任何地方。
2> 怎么樣解釋道的存在呢? 既—— 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
3> 這個心的活動規(guī)律,既是—— 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亂,亂乃死。
4 > 作為圣人,他的心理狀態(tài),應(yīng)該是這樣的,既是—— 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nèi)藏以為泉源,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 hé 排干水份),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達(dá)。乃能窮天地,被( bèi 覆蓋)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災(zāi),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災(zāi),不遇人害,謂之圣人。
5 > 這里講到怎么成為圣人,可不是那么簡單就能做到的。是需要自己不斷的去探索,不斷的去認(rèn)識問題,把問題真正搞明白了,才能做到“ 不逢天災(zāi),不遇人害 ”,從而達(dá)到圣人的境界。
原文第十章
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qiáng)。乃能戴大圜 (huán 天體 ) ,而履( lǚ 走過)大方,鑒于大清(非常清楚的標(biāo)準(zhǔn)),視于大明(非常明朗的標(biāo)準(zhǔn))。敬慎無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窮于四極。敬發(fā)其充,是謂內(nèi)得。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意解:
一個人,能做到形象端正,內(nèi)心安定,那就會皮膚飽滿而寬裕,耳聰目明;筋骨強(qiáng)硬而且有敏感;就能夠覆蓋宇宙,走遍四方;以非常清楚的標(biāo)準(zhǔn),去鑒定萬物,以非常明朗的標(biāo)準(zhǔn)去觀察事情。恭敬而且謹(jǐn)慎,不要犯錯誤,每天更新自己的德行,把好的一面做出來。把天下都看遍,把極遠(yuǎn)處的四方都探索清楚。
在運用自己的認(rèn)識的時候,也要恭敬自己的認(rèn)識,才能好好的運用他,這樣心理就能得到精氣的正常運動而安定下來。
認(rèn)識問題的時候,適當(dāng)?shù)臅r候,要返回來想想,自己在認(rèn)識什么事情,觀察什么物體。把對事物的認(rèn)識要總結(jié)概括。這樣,人的精氣才算是安定下來。否則,神氣不定,就會犯大錯誤的。
要點:
1> 這里突出一個問題,就是,人要正、靜。既是,形象要正,心理要安靜。做到這一點,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
2 > 敬發(fā)其充 ,這個充,既是充實的東西,就是上面講到的,人能正靜之后,具備的一系列的能力。就是發(fā)揮這些已經(jīng)具備的能力的時候,也要恭敬的去對待他。這樣,自己才能做到有所得。得到的是什么呢!就是“精氣”。
3 > “ 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字面的意思,就是講,如果不知道返回,就是這輩子的錯誤了。那返回到哪里去呢? 就是返回到你開始想思考的事物之上去。
打個比方說,一只猴子家里沒吃的了,如是就出去找吃的,一下看見玉米了,好高興啊,摘了一些,一下又發(fā)現(xiàn)紅薯又去挖了一些,又發(fā)現(xiàn)板栗了,又去摘板栗。搞了一天了,發(fā)現(xiàn)很多好吃的,那下面這個猴子,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運回去,而且是安排好這些食物的吃法。否則,家里還是沒有的吃。等于白白忙活一天。
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一樣的,比如一個學(xué)生,遇到難的題目的時候,就想著怎么去解決,如是,想想,這么去想辦法是可以的,那樣去想辦法也是可以的,還有怎樣的做也是可以的,想了之后,就要返回來解決這個題目,不能總是往下想了。如果總是想,不回來解決這個遇到的難題,那難題不是還等于沒有解決嗎。
反,這個概念,特別需要值得重視。
原文第十一章
凡道,必周必密,必寬必舒,必堅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澤薄,既知其極,反于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知于形容,見于膚色。善氣迎人,親于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聲,疾于雷鼓;心氣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懲過,氣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聽。
意解: 凡是道,必須是周全而慎密,不能松松垮垮;道必須是寬松而舒緩,不能緊張兮兮;道必須堅定而穩(wěn)固,不能軟弱無力;心中保持善念不要放棄,堅持做下去,驅(qū)逐掉那些雜亂無章的東西的影響,潤澤自己的薄弱意識,使之充實起來,這樣,不斷的認(rèn)識處理問題,把問題的認(rèn)識達(dá)到極處。
在把問題認(rèn)識到極點之后,一定要返回來,看看所做,所想的,可符合自己堅守的善念要求。不符合的要改進(jìn),符合的就要堅持下去。
把自己的心神放在中間的位置上,不要分神,不可以隱藏遮蔽自己的善念之心。個人的心氣,可以從形容上觀察出來,可以在膚色上體現(xiàn)出來。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人家很容易體察到的,所以,善氣招呼別人,就使得人們的關(guān)系,比兄弟還要親切;惡氣招呼別人,就會造成戰(zhàn)亂一樣的災(zāi)害。
所以講啊,心氣的外在表現(xiàn),其實和日月一樣明明朗朗的,就像是自己看自己的父母一樣看的清楚。
所以,用獎賞的辦法,來教育人民做善事,是行不通的;用刑法的方法來 懲罰 人民的過錯,也行不通。只有修善心,守善勿舍,認(rèn)真修煉自己的德行,才可以感化他人。自己的神氣修煉的成功了,才可以使得天下服從,心氣修煉到極致,才可以使得天下人聽從。
要點:
1> 這里講到道的有一種體現(xiàn)形式,既是—— 凡道,必周必密,必寬必舒,必堅必固
2> 這里講到道的有一種運行形式 ,既是—— 守善勿舍,逐淫澤薄,既知其極,反于道德 。
3 > 這里講到道運行的前提條件,既是—— 守善勿舍 。靜靜的想想,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有一個心理的標(biāo)準(zhǔn)和前提,那修道的心理前提條件就是,守善。一切都圍繞善念去運行,就是積德行善!秲(nèi)業(yè)》開始,就講到,精氣,可以安以德。沒有“德” ,就不是道。說的形象一點,就是心里總是往好的積極的方向去努力。
原文第十二章
摶( tuán 把東西捏聚成團(tuán) )氣如神,萬物備存。能摶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
意解:
心氣,就是精氣,是確實存在的。只要把神氣運用的出神入化,那么,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都清楚明白,就是萬物備存。
那現(xiàn)在來自己問問自己,做到能摶氣嗎 ? 能夠始終堅守自己的善念不變嗎?能夠不用算命卜卦,就可以知道事情的吉兇嗎? 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能停止一下嗎?為什么要停下來,因為,上面講過,過知失生,就是知道太多會雜亂。能返回給自己嗎?為什么返歸自己,就是上面舉例子說的,猴子找吃的,找的再對一定要搬運回家,不然家里還是沒有吃的東西。神氣,也一樣,運行一段,有所得的時候,就返歸給自己,這樣,自己的神氣就充實起來了。
所有的這些,是不是沒有依靠別人,都是靠自己思考探索得到的呢?
思考吧, 思考吧,再思考吧!思考不明白的話,鬼神會幫助自己想通的。其實,不是鬼神的力量,是自己運作精氣達(dá)到極致的時候,自然會想的通的。
要點:
1> 這段可以看到,人的神氣,是由思維來帶動的。
2> 大體上,講到道,是由德來安定的,就是發(fā)善心。神氣是動的,動到一定的時候,要停止,要返回!把精氣安定在自己所運作的事物之上。
原文第十三章
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摶心,耳目不淫,雖遠(yuǎn)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郁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內(nèi)困外薄,不蚤(同“早)為圖,生將巽(xùn怯懦,軟弱怕事)舍。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jié)適之齊,彼將自至。
意解:
人的四肢端正了,血氣才會有安靜的狀態(tài)! 一心一意的把自己的心運作好,調(diào)整好,耳朵不要聽雜亂的東西,眼睛也不要看雜亂的東西,這樣,即使是很遠(yuǎn)的東西,也會覺得很近。
思索,就會產(chǎn)生智慧;如果不正當(dāng)?shù)奶幚碜约哼\到的事情,那么會咋樣呢? 那么,處理事情慢了,就會有憂愁;沖動驕傲就會有怨恨的情緒;憂慮就會生病。被疾病所困,就會死亡。
思慮問題,也是有方法的,就是不能想著一個問題死死地不放松!如果想不清楚,死死地又放不開,那會咋呢?那么,心理就會因為問題得不到解決而被問題所困擾。外面呢,在遇見這個問題的時候,又不知道解決的辦法,顯得自己很薄弱。這樣,內(nèi)外夾擊,生命就脆弱經(jīng)不住打擊,從而會消耗自己的生命。
那么,在遇到一時沒方法解決的事情的時候,怎么辦? 那就要像吃飯 一樣 ,不能吃的太飽。思考問題的時候,也不能想的太過極。要做到,節(jié)制,又要適度的去思考。就像上一章,講到的,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不要 慢 、不要 暴傲 、不要 憂郁 。這樣,問題就會自然的得到解決的!
要點:
1> 這里講到一個問題,既是,要做到血氣安靜,需要做到 “四體端正”。
2> 這里講到一個現(xiàn)象,既是:如果有一時不解的問題,思慮問題的方法過度,會造成,“ 內(nèi)困外薄 ”,會影響生命。
3 > 遇到難題的時候,最好的思慮方法,是 ,不要過度思慮,做到“ 節(jié)適之齊 ”。
原文第十四章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見( xiàn ,展現(xiàn)),其征不丑( chǒu 既是“紐” niǔ,扣在一起扣 )。平正擅(占據(jù))匈( 胸膛 ),論治在心。此以長壽。忿怒之失度,乃為之圖。節(jié)其五欲,去其二兇,不喜不怒,平正擅匈。
意解:
凡是人的生命,一般分成兩個部分。既是來自天上的精氣,和來自地上的形體,兩者配合適當(dāng),要中和,才有人的存在。不和氣就不能生活下去。
那怎么樣的才算是“和”呢!那就要做到,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人體的精氣不要顯現(xiàn)出來,形體也不能和別的形體扭到一起。意思是說,在看問題的時候,不能用固有的思慮方式,來看問題,就是“精不見”。
因為,精氣是由思維引導(dǎo)的,所以說,只有不動用自己已有的思維方式,精氣就不會展現(xiàn)。
另外,在看問題的時候,不要把想象出來的、或憑感覺出來的形象,摻和進(jìn)來。要看清楚、分析好問題是怎么樣就怎么樣!
這句話意思是說,人處事的時候,往往的,不是被自己原有的想法干擾了,就是被 其他的形象干擾。 比如說,我們學(xué)生,在做作業(yè)的時候,往往會有這樣情況,咋一看,這道題很好做,感覺和以前做法一樣?墒,做起來,以前的做法就解不了。按照以前的解題方法,就把題目做 錯了,這就要求我們,自己不能被原有思維的干擾,就是“ 精不見 ”; 再舉個例子,當(dāng)老師在下課前,在黑板上,抄了幾道題目,如是,很多同學(xué)以為就是晚上的課后作業(yè)。為什么這樣以為,因為老師常常這么做,所以就這樣想。可是,也有另外的時候,比如,下節(jié)課老師是要讓我們自習(xí),下一節(jié)課接著做這些題目等等。那我們判斷就失誤了。這個,就要求做到不被形式的干擾,就是“ 征不丑 ”。
在做到, “ 精不見 ” 、 “ 征不丑 ” 之后,胸中充滿公平、正直的觀念,在心理對事物進(jìn)行討論和治理,這樣,人就會長壽!
人要是有忿恨、惱怒過分的時候,要想辦法 自己化解 。要節(jié)制自己的各種欲望,除去兩種兇事,兩個兇,指的就是,沒有做到 “ 精不見 ” 、 “ 征不丑 ” 。心里不要喜,也不要發(fā)怒。平平正正的,在胸中去揣摩問題。
提醒一個事情,想做好事,想做好人,也是欲望的一種哦!這個也需要節(jié)制的!只有節(jié)制了去做,才可以把人做的更好,把事情做的更好!
要點:
1> 這一章,講到,人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既是 天出的精,地出的形 。
2 > 精和形,做到“ 和 ”,才有會生命產(chǎn)生。
3 > 怎樣做到“和”呢? 既是:做到 “ 精不見 ” 、 “ 征不丑 ” ,胸中保持平正的去認(rèn)識問題,有憤怒了,就自己調(diào)節(jié)好,除去各種欲望的干擾,避免兩個兇事的干擾。得意不要喜,失意不要怒。胸中始終保持平正。
原文第十五章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
樂,節(jié)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nèi)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
意解: 凡是人的生命能夠正常生長,那必須做到胸中公平、端正。那通常的,
人們心理做不到端正,那都是由于喜怒優(yōu)患等情緒的影響了。
要做到人的情緒端正,平時就多學(xué)習(xí),增長見識。
讀《詩經(jīng)》可以止怒;評味音樂,可以解除憂愁;學(xué)會禮節(jié),可以控制過
分的行樂;學(xué)會恭敬的對待事物和人,因為 恭敬,是守禮節(jié)的最好方法;學(xué)會平靜的處理事情,不要隨意釋放情緒,不可隨意不加思考的發(fā)出言辭。因為,平靜,是對人最好的恭敬!
內(nèi)心安靜,外表恭敬,做到這樣了,那么,由于心里平靜,就能夠正確處理 喜怒憂患 等 的各樣事情;外表恭敬,就能處理好外界人和事的關(guān)系。這樣之后,人從內(nèi)到外,都能處理通順,人就能夠安定。
然后,把這種成功的安定之行為,返歸到自己的本性上去。就像上面例子中說的,猴子找食物,當(dāng)真的找到有食物的時候,就可以把食物運回家了。這樣以來,人的本性就能夠真正的獲得安定了! 這里的本性,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個人堅持善念,守住道,守住精氣的原本狀態(tài)。
這里,把詩、樂、禮,解釋一下,這是古代的 詩、樂、禮 。古代的《詩經(jīng)》,那是把世間所有正當(dāng)?shù)氖虑,做了詩詞一樣的表達(dá)。并不是當(dāng)代的詩,所以,看了詩,會止住怒氣。樂,也是不是現(xiàn)代聽到的音樂。樂,在古代,是辨事物之理,而有聲音的變化,然后借助于樂器而表達(dá)出來。所以在評味事物的道理的時候,就可以解除憂愁;禮,是古代人與人之間的合理規(guī)范。所以講,遵守禮節(jié),可以避免過分行樂。
要點: 1> 這一章,講到,在人日常生活中,怎么樣做到避免 喜怒憂患 等各樣情緒的干擾。
2 > 在做到內(nèi)靜外敬的處理世事之后,如果處理好了,在有所得的時候,一定要記得,返歸到自己的本性上去。
原文第十六章
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大攝,骨枯而血沍(hu第二聲, 閉塞 )。充攝之間,此謂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饑飽之失度,乃為之圖。飽則疾動,饑則廣思,老則長慮。飽不疾動,氣不通于四末;饑不廣思,飽而不廢;老不長慮,困乃速竭。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 kē 煩瑣、細(xì)碎 ),見利不誘,見害不俱,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云氣,意行似天。
意解:
凡是在人吃東西的時候,必須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過分的往肚子里面吃東西,就會傷到身體,最明顯的是人的形體受到傷害;過分的去外界獲取食物,就會引起骨頭的枯萎和血液的閉塞。
在獲取食物與吃進(jìn)食物直接,做到調(diào)和,這樣精氣才可以住下來,有精氣了,人才可以思考問題去獲得智慧。
饑餓,與太飽過分了,就不好,要自己調(diào)節(jié)。太飽了,就要敏捷的運動。太餓了,就要多思考怎么去獲取食物。
如果飽的時候不運動,神氣就達(dá)不到四肢。餓的時候不去想著獲取食物,那當(dāng)再吃飽了的時候,就難消化。
人老的時候,就要做到長遠(yuǎn)的思慮,因為思考,可以帶動精氣的運動,使得人有生氣,否則,就會因為精氣的停滯而使得人體神氣運行困難,造成生命的枯竭。
人要立大志,勇敢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神氣寬松而且廣博,形體安靜,不被其他的事情吸引,(比如說,看書的時候,陡然去想著看打球。那看書的形態(tài)和看打球的形態(tài)就不一樣),能夠堅定自己的志向而排出各類繁瑣的事情的干擾。不要被有利的東西誘惑而改變方向,也不因為懼怕什么而停止不前。寬舒而且正當(dāng)處理好人之間的關(guān)系。獨自享樂自己給自己帶來的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悠然自得的神氣,優(yōu)于天上的云朵,憑借自己的意念,可以遨游天空。
要點:
1> 這一章講到,吃東西,要做到 “充攝之間,此謂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 ”。
2> 這一章,講到獨樂其身的方法。既是: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 kē 煩瑣、細(xì)碎 ),見利不誘,見害不俱,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云氣,意行似天。
原文第十七章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jì),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推,福將自歸。彼道自來,可藉( jiè 借 )與謀,靜則得之,躁則失之。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xì)無內(nèi),其大無外。所以失之,以躁為害。心能執(zhí)靜,道將自定。得道之人,理丞( chéng 秉承 )而屯( tún 存起來 )泄( 排出 ),匈中無敗。節(jié)欲之道,萬物不害。
意解:
凡是人要有生機(jī), 必需 要做到內(nèi)心歡暢。 憂愁會擾亂自己的心氣,發(fā)怒會失去自己奮斗的方向。憂也好、悲 也好 、喜 也好 、怒 也好 ,等等這些情緒,都會影響本身精氣的存在。
有愛心、欲望之心,要使之安靜;把自己搞錯亂的問題一定要端正他。沒什么問題,就不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了。但是,出現(xiàn)的問題,一定要解決掉;這樣做到了,自然,福氣就會回到自己身邊。
在正確的處理好自己的心氣之后,道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可以借助道的力量,去謀劃自己的事情,去謀劃家庭的事情,去謀劃天下大事!
道,安靜了,就會得到他,煩躁就會失去他。優(yōu)于一股靈氣,保存在自己的心中,一來一往的。
從內(nèi)心中無論多么細(xì)小的事情上,都能夠體會到道的存在;外界無論多么偉大的事情,也同樣有道的存在。如果體會不到道的存在,那一定是煩躁的情緒,影響了自己。心里能夠執(zhí)著于安靜,道一定會自己安定下來!
一個真正得到道的人,一定會秉持世間的道理去做事情,做到有囤積,有排棄;胸中不要保留傷害自己的東西。
學(xué)會使用,節(jié)制自己欲望的方法,這樣,世間萬物才不會傷害到自己。
要點:
1> 這一章,講到,人要做到“ 必以其歡 ”,才會有生機(jī)。
2> 這一章,講到,福會自己回來的方法,既是: 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推,福將自歸。
要注意,不要引進(jìn)來問題,也不能推卻問題。
3> 這一章,講到, 安靜和煩躁對人的影響。
4> 這一章,講到, 一個真正得道的人的表現(xiàn), " 得道之人,理丞( chéng 秉承 )而屯( tún 存起來 )泄( 排出 ),匈中無敗 "。 要做到胸中無敗。
5> 這一章,講到, 節(jié)制欲望的好處,既是“ 節(jié)欲之道,萬物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