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篇——蚊母草
昨日,曾有同事發(fā)來手機微信,問圖片中為啥植物,并提及一個細節(jié),每個果里多有蟲。我打開圖片一看,原來即為蚊母草。只是在一般情況下,果內(nèi)有蟲子長成應(yīng)在5月底左右,或許那邊的小氣候較熱些,植物生長得稍早些。
突然想起,前不久在附近邱山腳下的荒地里,也看到過正值花果期的蚊母草。趁著今兒雨過天晴,提起相機去拍攝了幾張。
蚊母草的花兒實在太細小,很難拍清楚,打閃光燈的話,圖片顯得太硬又容易過曝,就臨時拔了一株草回來。途徑胡慶余堂藥店,向店里的小哥們要了一張面巾紙,罩在閃光燈上。小哥們好奇地詢問,你今天又出去采草藥了?哦,沒的,我只是拍攝一點圖片標(biāo)本而已,隨性而為。嘿,閃光經(jīng)過面巾紙的過濾后,光線終于變得柔和多了。這是蚊母草的白色小花,花冠長約2毫米,雄蕊短于花冠。
蚊母草(Veronica peregrina Linn.),為玄參科婆婆納屬植物,一年生草本。別名仙桃草、水蓑衣、接骨仙桃等。莖多分枝而披散,葉片倒披針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的齒。蒴果倒心形,明顯側(cè)扁。嫩苗味苦,水煮去苦味,可食。
蚊母草營養(yǎng)豐富,引來許多蟲子,來其嫩枝上吸汁、產(chǎn)卵。蚊母草的果子,被蟲子侵入產(chǎn)卵后,膨大成桃形,實為蟲癭。正因其果實內(nèi)常有小蟲寄生,夏至后,蟲從穴孔而出,化為“小蚊”,故稱蚊母草。
《中華本草》收錄的“仙桃草”,即以蚊母草帶蟲癭的全草入藥,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及骨折等癥。通常在小滿及芒種前后,果內(nèi)小蟲未出時采收。
仙桃草之名始見于《本草綱目拾遺》,接骨仙桃項下記載:“一名奪命丹,活血丹,蟠桃草,生田野間,似鱧腸草,結(jié)子如桃,熟則微紅,小如綠豆大,內(nèi)有蟲則佳”。其后又引《百草鏡》云:“仙桃草,近水處田塍多有之,谷雨后生苗,葉光長,類旱蓮,高尺許,莖空,摘斷不黑亦不香,立夏后開細白花,亦類旱蓮而成穗,結(jié)實如豆大,如桃子中空,內(nèi)有小蟲在內(nèi),生翅穴孔而出。采時須俟實將紅,蟲未出生翅時收用。”
我在望江國際中心的公司樓下草坪里,也留意過幾叢蚊母草,只是在其植株上未見蟲子的爬行,也未見果子膨大的蟲癭,大概是由于草坪常有人維護,灑過農(nóng)藥的緣故。或者說,農(nóng)藥破壞了動植物自然生長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
記得兩年前,寫過一篇《識花認草篇——婆婆納》,我把婆婆納屬的阿拉伯婆婆納、直立婆婆納以及水苦荬等幾種歸在一起,以圖文分述之。今再續(xù)以蚊母草,則婆婆納屬家族更添新內(nèi)容了。
2015年5月2日,阿聽007攝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