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于2015-06-18 21:42:53
2194
閱讀
1
回復
信力建:中國有真正意義上的公立學校嗎? 
在中國,因教育上實行大一統(tǒng)制度,官辦學校占全國學?倲(shù)90%以上,直到1992年才有了民辦學校的存在。所謂公立與私立,才有看似清晰的分界線。然而,公私立教育發(fā)展至今,竊以為中國仍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是個什么樣的概念是必須首先搞清楚的。在中國,公辦學校的概念就是政府辦、政府管的學校,與國外的公立學校并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大相徑庭。比如美國的公立中小學有九萬所左右,占全國中小學總數(shù)的70%多,承擔了大約90%中小學生的基礎教育。在美國,公立中小學是免費的,一般是就近入學,學生上學和放學可以免費乘坐校車,而且,有些州的公立學校還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費的早餐和午餐。美國農業(yè)部每年都向公立中小學提供數(shù)十億美元,用于實施兒童營養(yǎng)計劃,而這些計劃主要是針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而在俄羅斯的公立學校,只要獲得合法的當?shù)鼐幼≡S可,孩子不分國籍和民族,就可以從一出生起免費獲得國家提供的食品直到1歲半;學齡前兒童和大、中小學生均享受免費醫(yī)療保健服務;普通中小學學生的課本、練習本和早餐更是一種傳統(tǒng)的特別優(yōu)待;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課外興趣小組的學習活動、星期六特長提高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免費的。
然而,中國的官辦學校卻令人失望。首先從管理體制上,與教育行政部門類似一種婆媳關系。教育行政部門不僅負有對學校的行政領導、工作指揮、人財物管理等職權;而且社會功利也是綁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種體制本身,注定了公辦學校無異于教育行政部門的自留地,無異于教育行政部門的附屬物。也就是說,公立學校是屬于教育行政部門,而非全民所有。
于是在這樣的官家體制下,社會監(jiān)督、社會評價多流于形式,作為公共利益代理人的教育行政部門,往往以個別利益壓倒公共利益。他們既是辦學人又是評價人,完全自拉自唱。這就很難實現(xiàn)教育為公,公辦學校往往主要服務于部門利益而不是主要服務于公共利益。公共教育必須具備的公共價值取向、公共管理等基本元素,也就無從彰顯。
再從經費來源看,公共教育必須具備的平等、無差異的國民待遇,在所謂公辦學校中更付闕如。各級各類公辦學校構成一個巨大的金字塔。居于金字塔頂端的是所謂重點學校,它們不過占學?倲(shù)的2%,卻占用了20%的教育經費。居于金字塔中端的是普通公立學校,它們的辦學經費只有少量來自財政系統(tǒng),相當比例的辦學經費靠自己籌集。居于底層的則是農村學校,它們的辦學經費更是直接向當?shù)厣鐓^(qū)分攤,向農民收取,等于沒有公共財政支持,實際上是“農民教育農民辦”,所謂的全民教育形如畫餅,只是一席空話。
這樣的辦學形式便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國家集中大部分財力、人力打造含金量很高的所謂重點學校,有幸進入重點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特權階層子弟。圍繞著重點學校,客觀上形成一個既得利益的小圈子。它們與“公”字漸行漸遠,不過是一批專吃公共財政的“權貴學校”。
教育從本質上說只能主要以公共稅收為基礎,它是一個消費終端,它對社會的貢獻只能通過提升人的素質、提高社會生產力來間接實現(xiàn),根本不需要通過再生產取得效益直接回饋財政來實現(xiàn)。正因為公立學校是被供養(yǎng)的,不存在產出可能,因此從現(xiàn)代產權制度衡量,“公校辦民校”作為一種經營性的辦學模式,不僅有悖常理,甚至是嚴重違法侵犯了學子的受教育權利。在這樣的現(xiàn)實條件下,還有誰敢說中國有真正意義上的公立學校呢?
  • 人贊過
查看更多
相關推薦
回復(1)

快速回帖 使用(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表情
新用戶注冊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