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女性網(wǎng)友在北京某飯館上衛(wèi)生間時,廁所門被兩個小男孩打開。
孩子不僅沒道歉,還在一旁笑。
女孩的男友得知此事,上前質(zhì)問兩個孩子,沒想到男孩的母親卻破口大罵女孩。
網(wǎng)友們紛紛指責(zé),這位母親盲目偏袒孩子的做法。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視頻中母親的這幾點做法非常不合適:
· 家長當(dāng)孩子面,說話帶臟字。
· 當(dāng)著孩子的面與人爭吵,并且夾帶羞辱與人身攻擊。
· 還有一點不妥當(dāng)?shù)?暗示。
從社會閱歷來說,生育過的女性理應(yīng)比未生育的女性,更能體諒和尊重。
大部分的媽媽都能理解年輕未婚女孩的隱私感和矜持,也能理解已育女性的坦然大方——得益于生育這場洗禮。
而視頻中的這位媽媽,卻全然不理解女性被侵犯隱私的恥辱感。
01.
孩子的將來會是怎樣
就在家長此刻的一思一行中
假如這位媽媽在處理這件事時,換種方式回應(yīng),事情的走向就會完全不一樣。
先跟當(dāng)事女孩鄭重道歉,然后找個沒人的地方耐心向孩子了解一下事件經(jīng)過,他為什么這么做,當(dāng)時是怎么想的,深入了解孩子行為的原因和動機。
家長需要注意語氣語調(diào)的溫和尊重,不附帶過多情緒。
對六歲的孩子來說,有時候真不一定是主觀上多惡劣或故意,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是沒有是非觀念的。
了解到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后,家長就要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錯誤的,爸爸媽媽是最愛你的,不希望別人討厭你,希望你能向阿姨道歉。
這樣孩子下次遇到類似情況,就會更得體。淘氣是淘氣,禮儀是禮儀,分寸是分寸。
心理學(xué)研究早就表明,
人的同理心不是天生的,也不會隨著人長大,就突然某一天嗖一聲降臨到內(nèi)心深處,而是要靠童年時期潛移默化的教育和感化。如果家長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給予正向的引導(dǎo),長大后的他們,毀掉一個人,就如毀掉一張椅子一樣,不會掀起他們心中的任何波瀾。
02.
6歲叛逆期的人格教育
俗話說“七歲八歲狗都斥”,其實6歲左右的兒童叛逆期,是其“自我”構(gòu)成的關(guān)鍵。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以自我為中心,不斷挑戰(zhàn)規(guī)則,越來越不好對付,家長在這個時期的管教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格。
阿德勒在1912年發(fā)表的《神經(jīng)質(zhì)人格》中指出,我們所有人在童年時期都無意識地發(fā)展了一種關(guān)于生活的信念,即虛構(gòu)的目的論。
最終逐漸形成不同的生活風(fēng)格(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
這類人傾向于支配和統(tǒng)治別人,缺乏社會意識,很少顧及別人的利益。
他們追求優(yōu)越的傾向過于強烈,甚至不惜利用或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想通過控制別人來顯示自己的強大。
這類人相對被動,很少努力去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總是依賴別人照顧他們。
許多富;蛴绣X的父母對他們的孩子采取縱容的態(tài)度,盡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以使他們免受「挫折」。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為自己努力做事,也很少意識到他們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而總是希望周圍的人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這類人缺乏解決問題或危機的必要信心,不敢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回避困難避免任何可能的失敗。他們常常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之中,并在其中感受到虛幻的優(yōu)越。
這類人能夠面對生活,與別人合作,為他人和社會服務(wù),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常常生長于民主風(fēng)氣濃厚的家庭。
﹀
﹀
﹀
童年的一件又一件小事,在無意中會對孩子形成不同的影響與刺激。
那么,一個母親怎么樣才算是愛自己的孩子呢?
一個強勢帶有攻擊性的母親羽翼下,孩子又將何去何從?
飛揚跋扈,"贏"了這場,孩子從中學(xué)到了什么呢?
當(dāng)然,視頻中的媽媽可能血沖腦門,無瑕考慮,如果我們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觀察和反思,對看這個新聞的諸家長們來說,得到哪些啟示呢?
愛是尊重,從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