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寒冷的冬天用熱水泡一泡腳,不僅暖身驅(qū)寒,還能助眠減壓,促進氣血運行。
不過,有些泡腳習慣看似養(yǎng)生,其實很傷身體,時間長了還會加速氣血損耗。
冬天泡腳很多人犯了5個錯
泡腳是中醫(yī)外治法之一,能暢通體內(nèi)氣血。但泡腳是個技術(shù)活兒,以下5個不良習慣你中了幾個?
1、泡腳時出一身汗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出汗需要陽氣和津液共同參與,偶爾出一點汗,有助于讓氣血流動起來。頻繁出大汗則會耗損津液,使氣血虧空,甚至出現(xiàn)一些不良反應,如怕冷惡風、口燥咽干等。
建議:泡腳最好的“火候”,是泡至身體微微出汗。尤其冬天晚上要盡量少出頭汗,因為“冬主封藏”,提倡藏精養(yǎng)神,為的就是保護氣血不外泄。
2、泡腳時間過久
泡腳時間太長,肢端血管持續(xù)擴張,在血供不佳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肢體缺血癥狀加重,還可能引發(fā)頭暈。
建議:泡腳最好控制在20分鐘以內(nèi),不宜超過半小時?粗娨暸菽_容易超時,要特別注意。
3、水溫過熱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xiàn)了末梢神經(jīng)炎、感覺障礙等,泡腳很可能引發(fā)燙傷,水溫尤其不能過高。
建議:泡腳的水溫最好控制在40℃左右,不超過45℃。糖尿病人泡腳,溫度再稍微低一些,與人體體溫37℃持平即可。
4、吃完飯就開始泡
泡腳會加速血液循環(huán),導致下肢血管擴張,飯后立即泡腳有可能減少部分人群胃腸的血液供給,影響消化吸收。
建議:飯后半小時之內(nèi)不宜泡腳,最好1小時后再進行。
5、泡完腳后不擦干
有些人泡完腳不及時擦干,想著自然晾干,這容易導致濕寒之氣從腳進入體內(nèi),易受涼感冒。
建議:泡完腳應馬上用干毛巾擦干,必要時涂抹潤膚膏,體弱或生病者最好再穿雙襪子。
泡腳做對9點更養(yǎng)生
人的雙足分布著70多個穴位,有三條陽經(jīng)(膀胱經(jīng)、膽經(jīng)、胃經(jīng))的終點,和三條陰經(jīng)(腎經(jīng)、肝經(jīng)、脾經(jīng))的起點,泡腳相當于刺激了這六條經(jīng)脈和眾多穴位。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亞健康科副主任醫(yī)師趙欣表示,要想從泡腳中最大限度獲得益處,需要注意9個細節(jié)。
1、別在洗澡前泡
泡完腳,全身毛孔打開,此時脫換衣服洗澡,很容易著涼;且洗澡的水溫通常比洗腳的水涼,濕寒可能從下肢和足部進入身體。
2、未必睡前泡腳最好
河南省中醫(yī)院治未病科主任醫(yī)師呂沛宛表示,晚上7~9點泡腳可以補充氣血。不過,有些人氣虛嚴重、陽氣不足,泡腳后陽氣更不容易內(nèi)斂,可能導致興奮,不易入睡。
3、水位最好沒過腳踝
泡腳水剛沒過腳踝,還是再高一點,并沒有嚴格要求,但如果水位太淺,水很快就涼了,需要持續(xù)加溫熱水。
4、草藥泡腳要遵醫(yī)囑
每個人的體質(zhì)有差別,不同中藥的藥理也不同,最好在醫(yī)師的個體化指導下使用草藥泡腳。比如,體寒者可加些干姜、紅花、肉桂;失眠者可選擇柏子仁、首烏藤、合歡皮等;體弱血瘀者可選擇赤芍、當歸、川芎等。
5、泡后補充水分
泡腳時人體會丟失水分,泡完可以喝200毫升左右的溫開水,約是一個一次性紙杯的量。
6、最好選木制盆
最好選擇木制、底部面積大的泡腳盆,令雙腳輕松放入。不宜選過深的泡腳盆,以防行動不便。
7、注意通風和防滑
老年人常伴有基礎(chǔ)病,泡腳之前可以提前通風。若泡腳時出現(xiàn)胸悶、頭暈,應馬上停止并臥床休息。行動不便的人要注意防滑,預防跌倒。
8、泡后按摩腳底再睡覺
可以趁雙腳熱時揉揉腳底,尤其是涌泉穴,待全身熱度降低后再入睡效果最好。
9、經(jīng)期慎重泡腳
如果疾病由寒涼所致,比如風寒感冒或因寒瘀血導致的痛經(jīng),泡腳是有益的。如果經(jīng)期沒有不適,泡腳可能會增加出血量。
有的人不適合泡腳
泡腳好處雖然很多,但腳部皮膚潰瘍、外傷等急性病癥發(fā)作期,或部分慢性病人群不適合泡腳,以免加重癥狀,以下幾類人要特別警惕。
心功能不好
如果心功能不好,熱水泡腳后下肢血管擴張,回流入心的血液相對減少;若患者同時合并冠狀動脈狹窄,可能會誘發(fā)心絞痛。
腿部病患
靜脈曲張患者的靜脈回流功能不好,泡腳一時感覺很舒服,但會加重足踝腫脹,若合并嚴重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泡腳還可能加重下肢水腫。因此有腿部靜脈曲張和腿腳水腫的人,不宜泡腳。
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會讓感知力下降,泡腳容易出現(xiàn)燙傷。此外,糖尿病患者還應謹慎使用電熱毯,切勿使用熱水袋,預防足部皮膚損傷。
總之,泡腳好處很多,但要講究方法,水溫、時長、出汗程度、什么時間泡都要注意,才能將養(yǎng)生效果最大化。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