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運動也不是減肥靈藥。運動之后可能引起一種微妙的饑餓情緒,你吃的零食可能多了一點,飯量也漲了一點,而且你還會以“我今天運動了,吃一下也沒什么關(guān)系吧”的理由來安慰自己,一些人為了減肥去運動,通常只是讓他們吃的更心安理得一點。
為什么想吃就吃反而會“瘦”
很多人把“想吃就吃”這四個字視為洪水猛獸。你或許會覺得,如果我放開了吃,不控制自己,我就會吃下好多好多東西,最后變成一個大胖子。
很多人把“想吃就吃”定義為放縱,想吃就吃在一些人心理意味著“大吃特吃”,這令很多人會靠吃緩解負面情緒。
心情不好了,就做點放縱的事,“壞”的事,來發(fā)泄一下吧。于是我們吞下一只炸雞,兩桶薯片,三盒冰淇淋。吃完之后,我們又陷入自我厭惡的惡性循環(huán),覺得自己真沒意志力,是不是永遠都瘦不下來了。下一次,一切又重演。
在減肥路上最大的難關(guān),是我們總是忽略身體的聲音。
下一次吃撐的時候,你或許可以先別忙著“批判”自己,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胃部的飽脹感,感受吃撐的“難受”與“痛苦”。
沒有懂?再具體一點,在吃掉兩桶薯片后,你可以試著好好感受薯片的油膩,體會咸鹽粒對舌頭和口腔黏膜的無情摧殘。
記住吃撐的痛苦,而不是去批判自己。
讓自己好好體會到吃撐之后身體的難受(可以試著用筆記錄下來),試著形成“吃東西過量-感到不舒服”這樣的聯(lián)結(jié),或許幾次之后,你就不會吃多了。
上文中提到,進食是由大腦控制的。所以,我們的本能其實會告訴我們:餓了就吃,吃飽了就停。這是人類作為生命體的“出廠設置”。而導致我們變胖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總是會無視“飽了”的感受,一直放不下筷子,直到吃撐為止。
當把主動權(quán)還給我們的身體,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你吃的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多。
舉一個或許有些不恰當?shù)睦印D汶y道會控制自己的呼吸么?你難道每天是根據(jù)自己血液中二氧化碳水平來調(diào)整呼吸速率和深度的么?
你沒有計算過,因為如果靠計算來呼吸,可能10分鐘之內(nèi)就死掉了。那你為什么沒有死掉呢?因為你的身體本能在幫你管理呼吸。
吃飯這件事也是一樣,我們的意識并不擅長處理內(nèi)環(huán)境事務。所以,最好盡可能把它交還給人體精細的系統(tǒng)。
你要的真的是“瘦”嗎?
最后,我們來說說到底達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減肥成功”了。
我們是非常反對那些大熱的減肥和健身口號的。例如,“要么瘦,要么死”,或者“不控制體重何以談人生”。
這些口號背后隱藏了把個體價值與外貌捆綁在一起的危險觀點,仿佛瘦了就是人生贏家,一旦發(fā)胖就瞬間變成一個 loser.
在美國,中產(chǎn)階級愿意用健身和沙拉將自己與只能選擇油炸食品的體力勞動者區(qū)分開,電視熒幕上的演員和模特也大都是消瘦的體態(tài)。
這些推動著現(xiàn)代社會人不停追求著“瘦”,認為瘦象征著克制,象征著更高級的生活方式。
于是,“沒那么瘦”就被打上“不時尚”,“不夠美”,“不負責”,“不健康”的標簽(實際上每天嚷嚷著要減肥的人,BMI指數(shù)都在標準范圍內(nèi))。
研究顯示,與進食障礙相關(guān)的核心信念都與「情緒壓抑」和「害怕失去控制」有關(guān)。
人們在心底深處堅信著,變瘦會讓自己有價值,變瘦會讓自己值得被愛。于是,人們從而堅信必須壓抑自己“去吃”的情緒和沖動。
人不需要靠“變瘦”獲得價值。所以,不要隨便judge別人,更不要過于苛責自己。
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
不知道看到這里的你,有沒有明白唯一有效減肥方法的真諦。
我們需要做的,其實就是
把食量的主動權(quán)還給身體。
請不要再把“吃”視作是禁忌之事。消極、羞恥感和憎惡很少能刺激人們做出長期而巨大的改變,尤其是與自己的身體有關(guān)時。
所以,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吃不胖”的人,只是把自己擺在了食物之上而已。ta們不做讓身體不適的事,餓了就吃,飽了就停。
ta們并不是靠“強大的意志力”來告訴自己“少吃點”的,他們只是吃飽了就放下筷子。
「意志力」本身在心理學里就是一個詛咒,把一切歸結(jié)為意志力是錯誤且有害的。事實本身比所謂的意志力要復雜、微妙得多。
你也許會說,so what? 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想要瘦啊,先絕食到目標體重再說。
我們總以為達到目標體重之后才會停止對自己的厭惡。然而,只有先停止對自己身體的厭惡,才能打破減肥失敗的死循環(huán)。
你還在糾結(jié)要不要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嗎?放心去吃吧,用心享受食物的美味,也要用心去體驗自己身體的感受。
與其壓抑食欲,觸底反彈,不如就踏踏實實的吃頓飯,感覺飽了就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