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咳喘膏源于祖輩
純手工打造 咳喘頑癥一貼即靈
口述:袁大梁 整理:王曉莉
袁大梁 副主任醫(yī)師
杭州前輩名中醫(yī)袁止白先生之傳人。主治:哮喘、咳嗽、氣管炎、各種鼻炎、小兒多動癥、抽動癥、癲癇、鼻竇炎、扁桃體炎、咽喉炎、婦科疾病、青春痘、胃腸病、糖尿病、憂郁癥、失眠、亞健康調(diào)理及疑難雜癥等。
門診時間:
武林館:周二、周六全天 電話:85214761
城站館:周五上午 電話:86072747
袁氏咳喘膏是我父親袁止白從我叔祖父那里繼承下來的,用到現(xiàn)在都快一個世紀了,病人貼了以后沒有不說好的。
多年前有個領導干部要到美國去,機票都買好了,第二天就要上飛機,但他擔心入不了關,就連夜來找我。原來他有慢性咳嗽,剛好那段時間犯病,咳喘得很厲害,一點也熬不住的樣子。那個時候到美國入關查得很嚴,如果咳嗽得太厲害,會被懷疑有傳染病,搞不好連關都入不了。我就給他貼了咳喘膏,幾天后,他從美國打來電話謝我,說過關很順利。
制作極講究——純手工打造
咳喘膏大人小孩都可以用,制作起來非常復雜。膏藥里面有許多味中藥,川烏、草烏、當歸、馬錢子、老鸛草等等,用上好的菜油泡上幾天幾夜(菜油的用量很講究,夏天不能放太多,冬天不能放太少,否則會影響膏藥的老嫩程度,太老太嫩都不易粘貼在皮膚之上),再放到紫銅鍋里慢慢熬。要熬到滴水成珠的程度,滴到水里成珠不散。熬出來的膏藥是黑色的,冷卻后用銅勺盛著放酒精燈上烘軟,拿筷子挑適量放到事先剪裁好的膏藥布上,攤平絞成銅螺紋,咳喘膏就做好了。臨到用時,再用酒精燈烘軟,在黑色的膏藥中心加入上好的藥粉,貼到穴位之上。
黑膏藥放多久都不會開裂,原因是熬制的時候放入了蜂蜜。這個訣竅得益于老北京“面人郎”的制面技術。一開始面人郎和北京城里得其他制面藝人一樣,做出來的面人過不多久就會開裂。有一回他得了瘧疾,無意中從同仁堂伙計口中得知其“鱉甲煎丸”歷經(jīng)兩百多年不開裂的原因,是摻了煉蜜的緣故。面人朗就用這個辦法制作面人,做出來的面人從不開裂,而且特別光亮,再加上做工精細,惟妙惟肖,從而一舉成名。解放后,面人朗把這個秘方無償貢獻給了國家,同行紛紛仿效,所以自那以后的面人都不開裂了。
膏藥布的制作也很講究。要用大的蘿卜煎汁,過濾去渣后和上好的面粉混合,不斷攪拌制成漿糊,這樣裱出來的膏藥布才挺括,否則就會彎曲似瓦(片)狀,這在古醫(yī)書上也有記載。蘿卜水要適量,否則水太少,漿糊太厚,膏藥布就太硬;水多了,漿糊太稀,布和紙就會分離。
膏藥里面還要加入一些春天萌發(fā)的鮮嫩枝條,如柳樹枝、桑樹枝、棗樹枝、桃樹枝、槐樹枝,以取其生發(fā)之氣。小孩子處于快速生長階段,總是以動為主,生機勃勃,所以中醫(yī)給小孩子開方,如果看到小孩子長得不化,通俗講,就是發(fā)育不順暢,都會用點藕節(jié)、谷牙、麥芽、嫩樹枝之類的中藥,這些東西都處于萌發(fā)狀態(tài),就像藕節(jié),將來上面是要長荷葉的,所以生發(fā)之氣很旺盛。做家長的平時也可以給孩子吃點胚芽類的東西,如豆芽、金針菇等,可以激發(fā)生命活力,促進生長發(fā)育。
效果立竿見影——一年四季都可用
咳喘膏有溫肺散寒、止咳平喘、鎮(zhèn)靜安神、理氣降逆之功效,一年四季都可以用。
古時候有“二豎為虐”的故事,說是有一回晉候得了重病,夢見病魔就是兩豎子,躲在膏肓之間(古人說心下面有一小塊脂肪叫做膏,心臟與橫膈膜之間的部位叫做肓),藥力達不到,針也打不到,就連神醫(yī)扁鵲來了都無能為力。這就是成語“病入膏肓”的來源,形容人病情嚴重,已經(jīng)到了無法醫(yī)治的地步。
藥力達不到、針也打不到的時候,不妨來試試膏藥。袁氏咳喘膏是貼在背部身柱穴上的。身柱穴這個穴位,你去摸摸看,脊柱第三四節(jié)胸椎棘突中央位置就是了。如果肺部出了問題,有了炎癥,這里是正對應的肺腑位置。膏藥貼在這個穴位上,“直達病所,驅邪外出”, 效果非常好。
很多小孩子都得過慢性咳嗽,治來治去總是不好,最讓家長頭疼的是,每到夜半就加重,像極了夜晚的蛙鳴,所以民間又稱“蛤蟆嗆”。南宋詩人趙師秀膾炙人口的詩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描繪的就是黃梅時節(jié)的綿綿雨夜,青草地,池塘邊,此起彼伏的片片蛙鳴,不過小孩子夜半咳嗽可沒有雨夜蛙鳴那么美的意境。
袁氏咳喘膏治咳喘見效極快。快到什么樣程度呢,打個比方說,就像從前家家戶戶用的拉線開關,線一拉燈就亮,立竿見影嘛。我孫子去年冬天也得過一回咳嗽,有天晚上躺下來就開始咳,我想他咳個幾聲就會停下來,沒想到越發(fā)厲害了。我只好找來家里存的咳喘膏給他貼上,兩三分鐘后他就沉沉地睡去了。
咳喘膏效果雖好,但千萬不可貼過頭。倒不是說貼長了對咳喘不好,而是對皮膚有傷害。特別是小伢兒,有些家長伢兒的膏藥貼上去后就不管不顧,或臨時有事給忘了,過了很長時間才想起。小伢兒皮膚嬌嫩,時間長了會有不良反應的,所以一定要控制牢。我給病人貼膏藥都會反復交代貼敷的時間,大人最多不超過三天三夜,小孩子不超過24小時,而且年齡越小貼敷的時間越短。
中醫(yī)里頭一些外治的方法現(xiàn)在施行起來要比從前困難得多,就拿瘢痕灸來說,要用艾炷直接灸灼穴位處的皮膚,漸致化膿,最后形成瘢痕,是我國應用歷史最長的一種灸法,在晉唐時期最為盛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詩中寫道:“至今村女面,燒灼成痕瘢”,韓愈還生動地描述了施灸的場面:“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到南宋時,由于較為疼痛,不受達官貴人的歡迎,瘢痕灸才逐漸被針刺所取代。
瘢痕灸會在皮膚上留下灸瘡,按西醫(yī)的說法屬于野蠻療法,也就是有創(chuàng)傷性。但正因為留下瘢痕,療效才更明顯,唐代醫(yī)家曾有“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的說法,可見灸瘡的重要性。
以前貼膏藥也是如此,最好貼到皮膚潰爛,里面滿是膿水,膏藥就像是貼在水面上,到了這種地步毛病反而好了,F(xiàn)在人們普遍不接受這種療法,所以貼敷時間都盡量縮短,同時增加貼敷的次數(shù),以減少對皮膚的傷害。
中醫(yī)治病的方子太多了——收集偏方數(shù)十年從未間斷
我治毛病是純中醫(yī)治療,我的病人,包括哮喘病人,我都叫他們先把抗生素停掉。西醫(yī)治病往往先入為主,很多西醫(yī)雖然也開中藥,但還是按西醫(yī)的理論來,比如化驗單上顯示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就到中藥里面找針對這種細菌的中藥,比如一枝黃花、蒲公英等。他既沒有組方,也沒有用到中醫(yī)的理論,理、法、方三者都廢掉了,只剩下一個藥,而且這個藥還是跟著西醫(yī)的理論走,這就不叫中醫(yī)了。
中醫(yī)博大精深,治病的方子太多了。所以我一有空就看書,做卡片,寫讀書筆記,每個月都去杭州市圖書館或浙江省圖書館,一次性借來20本醫(yī)學類書籍,數(shù)十年來從未間斷,碰到好的單方驗方偏方就抄下來反復記憶。
我有個朋友,是海外海的老板,有次打嗝三天三夜都停不下來。中醫(yī)把打嗝稱為“呃逆”,一般都在受涼或進食過急、過快、過燙、過冷情況下突然發(fā)生,吃辛辣食物尤其容易引起。本來吃飽飯打個嗝很正常,但如果連續(xù)不停地打,自己又控制不了,就比較麻煩了。
我這個朋友各大醫(yī)院都去看過,什么辦法都使過了,仍然不好,就打電話來問我有什么辦法。我說有的,一秒鐘就能把嗝止住。我讓他找來身邊留長指甲的人,把指甲剪幾條下來,插入香煙有煙絲的那端,點燃,猛吸幾口咽下,呃逆立刻就能止住。他將信將疑地去做,呃逆果然止住了,禁不住連聲稱奇。
這個方子是我從《李可醫(yī)案處方集》中看到的一個偏方,也是民間來的秘方,原理是人的指甲點燃后味道極臭,吸入喉間立即嗆咳,肺氣先通,符合中醫(yī)“欲降先升,升己而降”之理。
但這種方法只能暫時止嗝,兩三小時后又會發(fā)作,需要再服中藥鞏固。我把方子用手機短信發(fā)給這個朋友,他趕緊讓身邊的人去抓藥煎藥,喝了以后果然藥到病除。這張方子就是經(jīng)典方丁香柿蒂湯,有溫中益氣、降逆止呃之功效。不過我用這個丁香柿蒂湯也是有訣竅的,柿蒂不入煎,而是磨粉服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