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奶奶又開始給五歲的寶寶喂飯了,她解釋說孩子早上只是吃了
雞蛋,沒有吃包子,應該是沒有吃飽,我說:“還是讓他自己吃吧~”,然后寶寶就對我說:“我不餓,不想吃!”,我說:“那好吧”,不再強迫他去吃飯。
出門的時候寶寶不想帶飯盒,奶奶讓我們教育一下寶寶,爸爸開始教育寶寶,目的是說服孩子帶上飯盒,可是越是說的太多,寶寶就越是反抗,之后還是拗不過爸爸,心不甘情不愿的帶上了飯盒。
上個周末,我們準備出門,寶寶不想換衣服,想穿著睡衣出門,不管爸爸好說歹說,寶寶就是不聽,把爸爸氣得說不愿意和寶寶一起出門,兩人就這樣僵持在那里。我走過來,跟寶寶說:“你想穿著睡衣出門,我可以帶你出去的。”之后寶寶牽著我的手出去了,剛到樓下寶寶就要求自己回來換衣服,我問:“你是因為爸爸生氣嗎?”他搖搖頭說:“不是的,只是穿睡衣出門有點丑~”然后我又領著他回來換衣服,之后叫上爸爸一起出門。
很多時候我們太過于焦慮,希望孩子不犯一丁點錯誤。不犯錯誤,哪里來的生活經驗,哪里來的成長?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沒有一個固定的教育模式,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保障孩子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允許孩子試錯”。
犯錯誤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很多小時候非常乖巧懂事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變得很叛逆,更嚴重的是到了成年干出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事情。孩子小的時候,犯的錯誤也不會很大,社會對孩子犯錯的容忍度也比較高,所以后果也不會很嚴重。越早允許孩子犯錯,是在用最小的成本讓孩子收獲成長。
孩子是自己最好的老師。我們不能陪伴孩子走完他的一生,孩子也沒有辦法依賴父母過完他的一生,所以在他長大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會獨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社會也是不斷向前發(fā)展變化的。我們意識到我們父母的很多意見過時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自己的意見有一天也會過時。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和經驗強加給孩子們,讓孩子成為自己的老師。適合當下的才是最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適應社會需要創(chuàng)造性。所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來源于試錯,試錯是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人際關系中也需要創(chuàng)造性,正所謂“不打不相識”,我們正是在不斷地試錯,才創(chuàng)造性地找到了那個讓彼此都舒服的邊界點和平衡點,這樣建立的關系才能長久而可靠。不管你當下是多么的成功,給孩子們自由吧,讓他們自己在錯誤中找到真實的自己,在錯誤中學會與人相處,創(chuàng)造性地適應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