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Dr. Terry所寫,他青少年便保送北大、后又在美國三所大學分別獲得兩碩士學位和一個教育學博士學位,華麗麗的履歷背后,是他在親歷的跨文化交際中,所洞察到的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觀點犀利而獨到,或許甚至可引起爭議。但,Dr.Terry這些觀察可貴之處在于:用“略帶偏見”一針見血的概括,給我們帶來啟發(fā)性的深度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xiàn)實。"——西塞羅
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成功所產生的自信及其帶來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由興趣引發(fā)的學習動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標引發(fā)的動力更持久而有力。
過程導向的努力比結果導向的努力會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15年后的成功,而不是現(xiàn)在某一科目的成績。
一個好老師一定不會被教科書捆住手腳,教材是給代課老師準備的。
教育的精髓應該是忘記了課堂上教的所有內容之后沉淀下來的東西。
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學會如何獲得、過濾、分析、使用信息才是關鍵。
短時間的變態(tài)折磨會讓孩子更拒絕,在快樂中探索才是教育的本意。
要進行更高等的智力行為要有堅實的記憶力基礎,但絕不能停留在那。
15年后最熱門的工作,要么現(xiàn)在還不存在,要么再也不復存在了。
老師如果不調整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也會像公交售票員一樣被淘汰。
找到每個孩子胸中那個小火星,給Ta氧氣和空間,Ta就會熊熊燃起。
更多有效的學習來自于和同儕交流的過程中,而不是老師的備課筆記。
面對不可知未來帶來的挑戰(zhàn),比學會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問題。
沒有人能比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更努力。作業(yè)不在量,在于做什么。
出題老師不應該因為能把學生按正態(tài)分布劃成三六九等而洋洋得意。
廚師在做菜的過程中能嘗出問題并及時修正就不至于招到食客抱怨。
很多大學拒絕看AP成績,因為已經意識到學生為得到高分所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