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于2022-02-18 16:58:57
644
閱讀
1
回復
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大部分是通過對話(語言)進行的。對話的質量,直接影響師生關系和教育效果。

不同的老師溝通能力的差別是巨大的,有的老師似乎天生就會和學生打交道,既有親和力,又有一定的談話技巧,說出的話讓人感覺很溫暖、舒服,學生很容易聽進去。

有的老師明明是想幫助學生,但是三句話就能把人說得跳起來,好心被完全曲解,不僅沒有達到教育效果,反而讓師生之間的誤會、隔閡變得更深。

因此,熟知并運用一些與溝通有關的心理效應就顯得很有必要。如果我們能對曾經取得成功的精彩案例做一些理性的整理和反思,之后有意識地把這些心理效應用在與學生的談話中,這將有助于我們取得最佳的溝通效果。

以下與溝通關系較為密切的14種心理效應,結合一些案例,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個效應:多用“我們”——自己人效應

所謂“自己人”,是指把自己和對方歸于同一類型的人!白约喝诵笔侵嘎犝邔Α白约喝恕彼f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老師在和學生談話時(無論是個別談心還是在全班講話),有時候會不自覺地把學生和教師用人稱加以區(qū)別,特別是在說到一些不良現象時,習慣于說“你們怎么會這樣……”“我要求你們……”。這樣的說法可能是下意識的,但是學生聽了之后感覺很不好,仿佛學生和教師是對立的雙方。因此,在與學生說話時,班主任要經常提醒自己:多用“我們”,少用或不用“你們”,實在需要特指學生時,也盡量改用“大家”這樣委婉的稱呼。

所謂“自己人”,關鍵是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和他是自己人,而不是教師一廂情愿地認為自己和學生是自己人。

下面是最容易讓學生產生“自己人”感覺的例句。
①好孩子,你是我的驕傲!
②你喜歡××(某歌星或某作家的名字)?真巧,我也很喜歡……
③我們居然是同一個星座的……
④你真像我女兒(兒子)……
⑤我們一起來渡過這個難關……

第二個效應:以心換心——角色置換效應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交往雙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換從而產生的心理效應現象,稱為角色置換效應。

在師生溝通中,不僅教師要常做換位思考,還要把這種思維方式傳遞給學生,提高學生的情商。

下面是角色置換效應的典型例句。
①我也是從你這么大過來的,我很理解你。
②換了是我也可能會那樣做的。
③我也曾經有過和你一樣的煩惱。
④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么做呢?

第三個效應:沒有白說的廢話——調味品效應

人際交往心理學把看似廢話的“調味品”起到的增加人們心理交融作用的現象,稱為“調味品效應”。

老師善用調味品效應,就可以讓談話在很融洽、輕松的氣氛中進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

談話伊始,不必板著臉,直奔主題,容易讓學生在瞬間修筑起心理防線。先說幾句“廢話”吧,談談最近有什么新鮮事,身體如何、心情如何……再漸漸進入主題。

這些“調味品”不是談話的主題,也就不會引發(fā)矛盾和沖突,學生的心情在這樣看似閑聊的對話中可以得到放松,后續(xù)的談話就相對容易進行。

第四個效應:“某老師說你很棒”——第三人效應

心理學上把通過第三人佯作無意間轉述他人的某種意見,或創(chuàng)造某種條件讓對方間接地聽到你對他的評價與關注,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或勸說效果的現象,稱為“第三人效應”。

這種迂回戰(zhàn)術在師生交往中非常有用。一般來說,第三人效應有以下兩種呈現方式:
第一種:說話者(第一人)轉述第三人的話,以增強說服力。

第二種做法:自己(第一人)不出面,而讓第三人和第二人談話,由第三人轉述第一人對第二人的看法,或者創(chuàng)設條件假借第三人的話表達第一人的意思。

這種做法在師生間有一些敏感問題或處理師生矛盾時最能發(fā)揮作用。

第五個效應:邊吃邊聊——可口可樂效應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試圖用一些廣告信息說服被試,給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樂,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給。

雖然可口可樂和那些信息本身沒有任何聯系,但結果是得到可樂的被試往往比沒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響。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樂效應”。

很多教師都在無意中運用過可口可樂效應,最常見的就是用一些小獎品鼓勵那些好的行為。獎品和行為(比如取得好成績)本身沒有直接聯系,但因為這兩件事是相伴發(fā)生的,所以容易使學生產生聯想,這對好行為會起到正強化作用。

什么可以充當“可口可樂”?在勸說或教育學生的時候,給學生一個微笑、一個肯定的手勢……別只顧自己埋頭說話。在辦公室里準備一些一次性水杯和小點心,和學生談話時,不妨給學生倒杯水,或看似隨意地拿出一塊糖果,給學生一份驚喜。

這樣既能消除談話的緊張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外出旅游時,給學生捎帶買一點兒當地的特產或小紀念品,不一定很正式,而是“無意”間在合適的場合遞給學生。

教師和學生談話的場合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境選擇合適的“可口可樂”。比如,天氣炎熱時,可以買點冷飲,和學生邊吃邊聊;天氣寒冷時,給學生一杯熱奶茶也是很不錯的……

下面是可口可樂效應的幾個典型例句:
①來,先坐下,喝杯水……
②天太熱了,我們去買個冷飲,邊吃邊聊。
③老師知道你喜歡收集火花,這是我出差時從外地給你帶的一套火花。你先放好,我們來談談……

第六個效應:做真誠的傾聽者——格林斯潘效應

一方說話時,另一方不斷地與之互動,做出各種表示感興趣的表情或動作,還時不時地發(fā)出“嗯、嗯”或者“哦”之類的聲音。

這樣的聲音并不會打斷另一方說話,反而會讓說話的人感覺自己的話對方都聽進去了,而且很感興趣。說話者受到這樣的暗示或激勵,也會以更好的發(fā)言來回報如此忠實的聽眾。

人們把后者這種現象稱為“格林斯潘效應”(該效應是以心理學家格林斯潘的名字命名的)。

格林斯潘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一定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聽眾。

說一個“嗯”字,點一下頭,其實很容易做到。但是,做與不做,差別很大。所以,在學生和你說話時,請別忘了看著對方,并不時地做出回應。這對于融洽師生關系、提升師生對話效果十分重要。

第七個效應:“是的,可是……”—可是效應

“可是效應”是指當我們試圖讓對方改變觀點或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對對方的觀點先采取“是”的態(tài)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態(tài)度,對方就比較容易接受己方意見的現象。

當教師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可是效應”能發(fā)揮重要作用。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說話,不要急于否定,在獲取信息、了解學生的心態(tài)后,再說“可是”,做到因勢利導。

運用“可是效應”時,教師需要注意三點:
①理解。典型例句:“你說的我都聽懂了。”
②同情。典型例句:“你也夠倒霉的。這事兒不能都怪你。”
③態(tài)度溫和。典型例句:“我建議你不妨這樣……”

第八個效應:“你就沖著我來吧”—安全閥效應

在組織行為學中,人們把將不同觀點、情緒加以宣泄并使心理獲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組織內部矛盾、沖突的緩和與解決,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現象,稱為“安全閥效應”。

我們都知道,人有了壓力就需要釋放,否則就會“生病”。在班級管理中不設置安全閥是不安全的。有些班級管理十分嚴格,制度沒有彈性空間,導致氣氛壓抑,人人自危?瓷先コR(guī)良好,但內部壓力越來越大,一旦有了突破口導致爆發(fā),后果通常會很嚴重。

有時候和學生談話,學生會陷入長久的沉默,而老師說話的時候,學生又顯得心不在焉。其實,學生不是沒有話說,而是因為種種顧慮,忍著不說。當教師觀察到學生欲言又止的神態(tài)時,不妨先暫停,耐心疏導,不要急于對學生灌輸道理,因為此時學生心里憋著一口氣或者一肚子話,在他還沒有發(fā)泄出來之前,心里是裝不下任何外加的道理的。

應用一些寬慰的語言舒緩學生的心理壓力,解除學生的后顧之憂。一旦學生開了口,就要用各種方式鼓勵他說完、說清楚。讓學生宣泄一番,他發(fā)泄完了,心理壓力也就得到了釋放。此時再進行下一步溝通,效果就會好很多。

在班級里設置一定的渠道,類似于溝通、交流熱線,這樣學生可以及時和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師交流。班主任可以向學生公開自己的電話、郵箱、QQ號(可以專門為學生注冊一個),還可以讓學生寫日記、周記,或者和學生進行微信交流、書面交流?傊,除了當面談話之外,溝通的方式一定要多種多樣。

開展活動是最好的減壓方式。

第九個效應:褒貶適度最和諧—黃金分割效應

師生談話中的黃金分割效應,通俗點講,就是褒貶適度。黃金分割效應對教師的啟示如下。

第一,如果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師生談話,那么師生說話的比例用黃金分割比例最合適,即6∶4左右。教師不能一言堂,學生說話必須占一定的比例,這樣師生才能很好地互動。

第二,按照黃金分割的比例,在一次談話中,批評和表揚的比例為4∶6最合適。如果你要進行一次以批評教育為目的的談話,批評的內容也不能超過60%,另外40%應是肯定、鼓勵和希望。把六成的批評用四成的鼓勵串聯起來,學生就不易產生逆反情緒。

第十個效應:先抑后揚漸入佳境—阿倫森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更喜歡對自己先持批評態(tài)度后持肯定態(tài)度的人,而不是一直都持肯定態(tài)度的人。換句話說,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不斷增加的人,最不喜歡相反的情況。這種現象被稱為“阿倫森效應”。

和學生談話時,教師先“把丑話說在前頭”,學生心里必然緊張、焦慮,擔心老師對自己的印象不好。隨著談話的進行,褒獎的成分開始增加,學生的心情也隨之變得晴朗。如此一來,學生不僅不會忘記老師指出的問題,還會對老師心存感激,因為老師并沒有因他的錯誤而將其一棍子打死。

第十一個效應:讓批評聽上去很美—三明治效應

所謂三明治效應,就是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或肯定)內容中進行。運用三明治法則可以使被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

第一層:認同、賞識,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或積極的一面。教師事先要收集學生的優(yōu)點,思考一下開場白,讓談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始。

中間一層:批評或指出問題。由于第一步的工作做好了,學生的心態(tài)是平和的,此時他就愿意接受教師的批評和幫助。談話時,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應,包括神態(tài)、表情等。根據談話的進展,可以靈活調整。如果感覺到批評得差不多了,或者學生已經出現心不在焉甚至些許反感的跡象,可以見好就收,用第三層來收尾。

第三層:信任、鼓勵,提出希望,給予支持和幫助。

三明治效應可以在談話中反復運用,猶如一個多層的三明治。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和反應,及時調整,始終掌控著談話的主動權。

第十二個效應:哪怕做一道題也好—進門檻效應

當你向別人提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時,他很難拒絕,否則就顯得太不講人情了。然后,當你繼續(xù)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時,對方為了給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比較容易接受。心理學中把這種得寸進尺的現象稱為“進門檻效應”。

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合理,看上去完全可以做到,學生就容易接受。當學生達到了較低的要求后,再逐步提高要求。這樣學生會被教師引領著,在不知不覺中持續(xù)地進步。

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經常使用正面強化,即當學生取得了點滴進步時,要及時肯定和鼓勵,以便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看得見自己的努力,這樣他就會不斷進步以期讓自己的形象保持前后一致。

門檻效應對幫助后進生進步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長期落后,積重難返,進步的困難和阻力很大,你一下子對他提出很高的要求,他知道不可能達到,也就不會再去努力了。

如果要求比較低,或者要求是按這個學生的程度定制的,實現起來就容易得多?吹靡娺M步,學生的信心就會被鼓舞起來。

第十三個效應:漫天要價,就地還錢—讓步

先提出一個高要求后再提出一個同類性質的低要求,低要求就有可能被人輕易地接受,這一現象被稱為“讓步效應”。

讓步效應對班主任說服學生的工作也很有意義。班主任試圖達到教育目標時,可以先對學生提出一個很高的目標,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學生感覺非常困難時,再讓一小步,學生就會覺得做到這步并不是那么困難了。讓出一小步的心理暗示意義大于讓步的實際意義。

第十四個效應:震懾效應

人們把受到強烈的心理刺激而發(fā)生態(tài)度改變的心理現象稱為震懾效應。在一般的勸說不能奏效的情況下,對人施加強大的心理刺激,從而產生一種震懾作用,迫使對方冷靜下來思考問題、認識問題,并接受勸說,從而產生震懾效應。

震懾勸說常常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在對方執(zhí)迷不悟,用常規(guī)方法反復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才使用的。它的效用是巨大的,但卻是即時的,也可能會留有后遺癥,所以,要謹慎使用。

教師在震懾勸說中表現出來的氣勢一定要和平時的形象有較大反差,差距越大越好。如何把握好分寸,發(fā)揮震撼勸說的正面作用,消除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就事論事,不要傷及學生的自尊和情感,所以不要口不擇言,說出有辱學生人格的話,也不要輕易上綱上線,不要翻陳年舊賬或者老賬新賬一起算。事先要有準備,不要口無遮攔,無限擴展?刂茣r間是一個解決辦法,震懾勸說的時間不宜過長。

第二,震懾教育不是盲目地“罵”,也不是為了嚇唬學生,讓學生心生恐懼,而是把道理用比較另類的方式表達出來,懷著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緒,關鍵是要讓學生從震懾中看到教師內心深處的愛和擔憂。

第三,在使用震懾勸說術時,要注意把握節(jié)奏。從聲音來看,要抑揚頓挫,不能從頭到尾一個語調、一種語氣。從講話內容來看,要褒貶結合,不能一味斥責,要打一打、揉一揉,讓學生在反思的同時看到希望。

第四,震撼勸說后,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調整、安撫、鼓勵。要向學生傳達積極的信號,肯定學生(或班級)的主流是好的,雖然有缺點,但只要改了就會大有希望。
  • 人贊過
查看更多
相關推薦
回復(1)
V15
勛章 勛章
發(fā)表于2022-02-18 13:25:40

其實就是溝通跟情商,很能體會的

快速回帖 使用(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表情
新用戶注冊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