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兩歲多就能算加減法了,還會教我呢。”
“我女兒這才3歲多點,自己都會捧著書看了。”
“我家孩子現(xiàn)在都認識好多英語單詞,我都不會,天天在家教我這個做媽媽的。”
爸爸媽媽碰到親戚,鄰居,或者別的同學家長,總是不經(jīng)意間說著自己孩子的優(yōu)秀,有的是學習,有的是才藝,有的是成績,臉上是驕傲的。同時,別人總會問:你怎么教育的?怎么這么厲害。√斆髁……
看到別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各種才藝,成績拔尖,比同齡很多小孩優(yōu)秀很多。我們內(nèi)心總會有這樣的擔心:人家孩子的父母都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教孩子認字、學數(shù)學,我要是不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永遠也趕不上人家了!
但是益養(yǎng)君今天要的說是:一個3歲的孩子能認識一兩千個字,能讀報紙,這種“識字”的意義并不大。這么小的孩子只能稱為會讀書上的字,或者說認識書上的字,實際上并不能從字里行間獲取到知識和信息,因為根本不理解他們念出來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3歲之前幾乎沒有語義記憶,只有肢體和情緒方面的記憶。
孩子的生活體驗其實遠遠要比枯燥的識字和算術來的有意義。家長剝奪的是他們探索世界、接觸社會的時間,那么,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是一件苦差事。我們對別的家長和親戚炫耀的孩子的知識和技能,其實只是滿足我們自己本身的虛榮心,因為我們自己不夠優(yōu)秀,所以希望孩子能優(yōu)秀,成為我們口中的“談資”。對孩子來說,長久的枯燥學習會讓孩子過早地厭學,孩子厭學的情緒也就來得越快。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三四歲認識幾百字和八九歲認識幾百字的區(qū)別不是很大。但是,這5年中孩子卻能擁有探索世界的體驗和樂趣、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生活的技能和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這些才是孩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法寶。
在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的技能。美式教育的培養(yǎng)方式是與中國式教育迥然不同的,在孩子不大的時候,更看重的是他們的興趣與獨立能力。比如讓孩子自己吃飯,哪怕孩子第一次拿筷子吃飯弄得到處都是;孩子剛學會走路,讓孩子提著小凳子上衛(wèi)生間學著自己上廁所(因為孩子個子小,要蹬著凳子才能坐上馬桶);讓孩子學會自己刷牙,盡管孩子擠牙膏弄得到處臟亂……
我們大多家長會把孩子收拾的干凈整潔,你在替他做,他還是不會。把臟成一團的孩子洗干凈要比重新樹立起他們做事的積極性和勇氣要容易得多。同時,對于孩子來說,這比讀書看報有意思多了,對以后的獨立性格也會大有好處。
3歲左右的孩子需要用手腳和感官去體驗周圍的世界,我們帶他們?nèi)敉,捉蜻蜓、看螞蟻搬家、看樹的變化,看春夏秋冬,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教育。我們教孩子一個“樹”字,不如帶他去觀察各種樹的樣子,讓孩子摸一摸、看一看,告訴孩子這是楊樹,那是槐樹,這樣的學習更直觀,也更有意思。孩子認識的不只是一個書本上的字,更增添了對自然的向往和熱愛。
很有意義,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