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果小桃
每一種江南意向,似乎都是從潺潺流淌的熟溪中打撈出來一樣,帶著淋漓的水汽,彌漫著潮潤的詩意。
于是,人們奔赴蘇杭,卻常常忽略,就在浙中金華,熟溪之畔,還有一座小城,它被山川流水擁抱著,被歷史的波光維系著生命的律動,卻未動聲色,留下了一個如赤子般鮮活的江南。
它依偎著熟溪建城,背靠著道教圣地牛頭山,是我國昆曲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它從來都是不聲不響,慢條斯理、悄無聲息的孕育出一片安寧來,叫人愿意把自己交付給這座小城,想賴在這里,慢慢生活,再也不走了。
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是很多人的牽掛,它,就是武義縣。
武義,地處金衢盆地南緣,始建于1700多年前的三國吳赤烏八年。它北靠巍峨壺山,南傍淼淼熟溪河,城墻逶迤,地勢坦緩,寧靜從容。
北緯30度,錢江、甌江兩大水系源頭水脈之濱,溫泉水澆灌出這片“浙中綠谷”的世外桃源。這里,既是溫柔婉轉(zhuǎn)的
江南水鄉(xiāng),也是山水孕育的文化古城。
武陽川,是記憶中的武義。在這座被時光歲月鐫刻出來的小城,武陽川,仿佛帶著幾分雋永的意味。
按中國風(fēng)水理論選址布局的武川古城,當(dāng)年也呈現(xiàn)過仙風(fēng)道骨、物華富庶的景象,商旅往來,詩人停駐,名家流連,過客不絕。
當(dāng)歷史的洪流遠(yuǎn)去,武川經(jīng)歷了多次的建制改革,最終在1961年變成了如今的武義縣。
雖然這座古城的城墻、城門已經(jīng)拆除不存,但追溯著那些漸行漸遠(yuǎn)的履印,我們依舊能聆聽到古村落、古城市嘭嘭的心跳聲。
@小紅書-攝影帆1313
@小紅書-青禾流量記
三面環(huán)山的武義,杜絕了大城市的喧囂,溫泉、生態(tài)和鄉(xiāng)野成為了生活最平淡的模樣。
每天2.4萬余噸的上天饋贈讓這里成為了溫泉之城,在群山環(huán)抱霧靄氤氳之中泡一杯本地獨有的武陽春雨茶,感受溫泉水的浸潤,你也會喜歡上和水親密接觸的感覺,愛上獨屬于小城幸福泉的浪漫。
@小紅書-書寫美好
水聲在武義也顯得格外溫柔,當(dāng)溫泉水霧靄氤氳而起,山泉水叮咚響起,熟溪水潺潺流過,你會覺得此刻的武義,萬物有靈。
穿城而過的熟溪發(fā)源于縣的西南部,它一路歡歌,由西南向東北,最后匯入武義江。
熟溪于地理而言,是一條萬年流淌的河流;于武義人民而言,則是一個千年不變的象征,一直用汩汩的乳汁哺育著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它像一支如椽巨筆,正書寫著武義千百年來的歷史奇跡。
作為溫泉之城,武義常年籠罩在一片熱騰騰的白霧之中,聽得到熱泉咕嚕嚕噴涌的聲音。
“溫泉水滑洗凝脂”,若沒有武義溫泉,那將是這世間最大的遺憾。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橫波。武義水的溫婉,成就了這里山川的巍峨。
作為“金華八婺第一峰”的牛頭山,傳說為老子的坐騎青牛所化,海拔1560米。
這里古樹斷崖相伴著碧湖懸瀑,溪水兩岸密布著深林奇巖,更有天師殿增添神秘的力量與靈氣。
江南有赤壁,天下無成雙。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了武義大
紅巖的“江南赤壁”,遺留下漢光武帝寬敞的讀書洞。474米的高度,噴涌而出的磅礴氣勢,成了武義人民火熱生活的底氣。
眼前,有煙波浩渺水波氤氳,云端,有青山連綿綠波蕩漾,山水之情,對武義來說,如同血液骨骼般珍貴。
而用自然的恩賜造出獨具一格的文化風(fēng)景,也是武義對這山水的報恩。
對山水的報恩,先從山說起。
當(dāng)厚重的歷史古韻應(yīng)和著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節(jié)奏,先輩們留下的輝煌文化,就變成了深深烙印在武義人骨血里的印記。
@小紅書-朱頤釗的關(guān)河世界
武義明昭山峰巒起伏,小白皙細(xì)秀曲折,滌蕩出一片秀麗翠綠色。在迷蒙的煙云間,青山隱去,將一切喧囂化于寂靜。
最早發(fā)現(xiàn)此處適合隱居的是兗州八伯”之一的阮孚,他承襲了魏晉竹林七賢之風(fēng),隱匿于群山中,卻又與不遠(yuǎn)處的村落人煙相通。
在隱逸之風(fēng)蔚然盛行的亂世中,阮孚承襲著“竹林七賢”之風(fēng)的思想行為,在武義逐漸演變?yōu)?ldquo;隱逸明招文化”。
晨鐘暮鼓或響或沉中,“隱逸明招文化”迎來了巨變,德謙禪師在明招山重新弘法,明招文化由“隱”及“顯”,明招山蔚然成為了浙中禮禪名山勝地,世人稱之為“婺之名山”。
直至南宋乾道年間,一代大儒呂祖謙在明昭山守墓丁憂,引來四方之士問學(xué)切磋,一時間,儒學(xué)氣息空前彌漫。并與張拭、朱熹在明昭山開創(chuàng)“婺學(xué)”,成為了浙東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明昭山上,儒、釋、道的不期而遇,相繼融入到武義人的血脈之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明招文化,成為了武義人民扎根于這片地的靈魂底色,組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水的報恩,不只是那溫潤養(yǎng)人的溫泉水,武義江水在默默流淌中,也澆灌出了陶村昆曲的悠揚婉轉(zhuǎn)。
陶村,是陶淵明后裔古文化村,位于武義縣西南部,陶氏祖先從縉云縣遷來定居。據(jù)《(民國)宣平縣志 》載:環(huán)溪栽有桃樹千株,故名陶村。
厚重的文化底蘊,造就了陶村不一樣的自然風(fēng)情。如今村里依舊有六座古橋、七個宗祠,各種歷史建筑89處,跨越了元明清三朝,“五柳民風(fēng)”延綿百年。
在小鎮(zhèn)生活巍然不驚于世事滄桑中,陶村草昆帶著自成一派的鮮明特色鮮明,應(yīng)運而生,深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是深受農(nóng)民喜愛的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從“儒琴堂”、“翕如堂”、“民生樂社”,到縣級專業(yè)昆劇團,再到“延藝社”,草昆依然在歲月洪流中生生不息。在陶村,昆曲文化氛圍日漸濃郁,?梢姷椒蚱尥、祖孫同臺的景象。
陶村的草昆從這里出發(fā),沿著武義江水一路向前奔涌而去,在歲月洪流中生生不息,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樸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文武兼?zhèn)涞乃囆g(shù),武義昆曲憑借自身獨特的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聽眾,卻在時代的變化中,保留著藝術(shù)最本真的模樣。
因此,當(dāng)你在武義的街頭走一走,住些日子,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如今許多文化古城都在大興土木的時候,武義仍保持著一種生活最初的詩意。
@小紅書-易如反掌的易如
千百年前,孟浩然臨窗眺望,把“風(fēng)物是秦余”的贊嘆留在了武川大地。
在這不用刻意尋找的江南秘境里,當(dāng)清風(fēng)從四面八方涌來,親吻著馬頭墻上斑駁的紋理,當(dāng)綠意爬上小鎮(zhèn)古橋的青石板,你仿佛可以聽見時光深處傳來的驚嘆聲。
@小紅書-青禾流浪記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之前出爐的“2021中國特色美食百佳縣市”榜單中,武義榜上有名。它憑借食物獨有的溫婉氣質(zhì),用美食的煙火氣,征服了無數(shù)人。
可以說,在武義,一年四季,沒有什么時節(jié)是吃不上好東西的。
春時,一口季節(jié)特有的清明稞,配上明前茶,春天的氣息瞬間炸裂在嘴里;夏來,烏飯粽飄香四溢,果實墜墜;秋高,啃著米豆腐和油餅貼秋膘;冬天濕冷,但有熱熱騰騰的羊肉火鍋溫?fù)崮c胃。
最受歡迎的,當(dāng)屬武義的各色小吃。它沒有川湘粵港高調(diào),不比東北西北硬氣,卻悄悄藏在街頭巷尾,讓無數(shù)人魂牽夢繞。
豆腐圓、艾糕、千層糕、卷餅、芋餃、口口鮮肉的餛飩......這些鮮香可口至醇的味道,來自自然地道的真材實料,也因此博得了天南地北老饕食客的鐘情喜歡,簡簡單單,卻又是最真切的武義小確幸。
武義“十大碗”里,濃縮的不僅是武義人的味道,還記錄了武義人的百味故事、家鄉(xiāng)情懷。
春夏版十大碗,有武義醋雞、熟溪小魚、履坦豬蹄、宣平豆腐、清溪螺螄、武義風(fēng)肉、冰糖宣蓮、紅燒鵝肉、清炒山梔花、石斛燉老鴨。
秋冬版十大碗,有武義醋雞、熟溪小魚、履坦豬蹄、冰糖宣蓮、紅燒鵝肉、農(nóng)家豆腐娘、新宅洋芋餅、油炸蔥花肉、泥鰍焐毛芋、石斛燉老鴨。
每一道菜肴,既有老底子的味道,又有新文化的氣息,它們把所有的江湖恩怨兒女情長,都融進食物的油滋香煙中化解蒸發(fā)。
每當(dāng)這時,都覺得生活在武義的人們,確實擔(dān)得起“幸福感最高”這個稱謂,因為這里的每個人都懂得追逐美好,會享受,更愿意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奮斗。
在很容易看到火燒云的夏秋,在潺潺流動的熟溪河畔,往來的人群在此玩樂享受,星光、燈光和波光交織在一起,演奏著一幕幕活力的城市交響曲,成為烙金城市心安的生活底色。
武義,似乎一直都是這樣悄無聲息,在歷史的洪流里默默無聞,在江南的風(fēng)光里靜居一隅。
那些過往的時光仿佛粘滯在青磚的溝壑里,成為了小城的氣味,溪上的風(fēng)一起,就將這氣息吹到四處去,讓人懷著對江南的念想而來,來到武義,賴在這里,再也不走了。
cr武義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