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旅行的主題,是重走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自西向東,尋覓中西文化交融的璀璨遺跡,探訪令人魂牽夢繞的佛教洞窟藝術。朝代也鎖定在自西漢始,至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這個階段無疑是河西走廊在整個歷史長河中最璀璨的時期。
自漢武大帝時張騫鑿空西域開始,河西走廊就成為了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咽喉之地,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穿行于此,行路、休憩、交易、繁衍,無數驚心動魄、蕩氣回腸的故事也開始在這里發(fā)生。其精彩程度,完全不亞于風華鼎盛的十三朝古都西安,或者文人墨客層出不窮的江南富庶之地。
在這個初衷之下,我們從敦煌以西的玉門關和雅丹魔鬼城開始,一路向東,走遍了河西“六大州”:敦煌(沙州)、安西(瓜州)、張掖(甘州)、武威(涼州)、金城(蘭州)、天水(秦州)。
本以為無趣的一段列車,卻又一次給了我們大大的驚喜。沿途車窗外,綿延不斷的祁連山脈雪頂,讓人看得如癡如醉,雪山融水便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在敦煌和瓜州,看不到祁連山脈的壯景,在這段火車上卻看了個夠。
沿著祁連山一路向東,河西走廊的面紗逐漸揭開,從戈壁荒漠到綠洲,植被越來越茂密,地貌也更加豐富。抵達張掖,告別了戈壁沙漠的荒蕪,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雪山、峽谷、森林、草原、湖泊,張掖的美是多種多樣的,比之敦煌,不禁令人感嘆這里的人真幸福。
張掖的壯美地貌中,最得人心的,還是那一大片七彩丹霞,這也是我們此行唯二拜訪的兩個純自然景觀之一。世界罕有的神奇地貌,只有在張掖才最為壯觀,美麗的令人驕傲。
張掖的丹霞不愧“七彩”之說,并非單調的紅,而是黃、黑、白、綠等多種顏色爭相斗艷,紋理清晰細膩,層層疊疊,令人感嘆造物之神奇。這天光線不是很好,也沒看到日落,如果恰好趕上雨后初霽,或傍晚的霞光萬丈,自有另一番壯觀。但即便是這樣,也已經很滿足了。
張掖的第二天,留給了此行的第三個石窟——馬蹄寺石窟。與莫高窟和榆林窟齊名,并稱為“河西佛塔勝地三大藝術寶窟”,但馬蹄寺的人氣卻差了不少,這可能是張掖最被低估的一處景觀。如果你在張掖只有一天,那么除了七彩丹霞,我最推薦的就是這里。
從河西望族郭氏大儒于臨松薤谷講學開始,山水間便被賦予更多靈氣,從最初的儒家隱居避世之地,到后來的佛教洞窟,歷經1500多年滄桑的馬蹄寺石窟兼具了儒家與佛教的雙重浸染。不輸瑞士的雪山松林,碧藍的天空,清澈的空氣與悠悠鳥鳴,再加上自北涼年間始鑿的懸崖石窟,一切理由都會讓你愛上這里。
懸崖峭壁之上的石窟,其精妙設計讓人感嘆古人的智慧與堅韌。馬蹄寺石窟和敦煌不同,至今仍是佛家修行的道場,山上的藏傳佛教與山腳下的漢傳佛教,相距不過一公里,卻和諧共存。
在這修行的僧人,生活清苦卻足夠虔誠,行走間碰到獨自行禪的師父,都不吝與你合十微笑。在峭壁之下靜坐,便能聽到懸崖上傳來的朗朗誦經之聲,聞之令人心靜。
也正是因為有僧人在此修行,疫情期間,三十三天洞窟內部不開放,沒能進入洞窟參觀算是一大遺憾。
馬蹄寺石窟所在的臨松薤谷也是一個徒步的好地方,下次再來,我要留一天去山間好好來一場徒步,在雪山掩映下的松林穿行,走一走昔年大儒的修行之路,自當別有一番風味。
直到晚上,我們才會離開張掖,于是下午的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大佛寺。張掖大佛寺與西夏和元皇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許多當時的王孫貴族都曾在此常住。
這里供奉著國內最大的釋迦摩尼涅槃像,行至面前,感嘆其果然壯觀。雖大卻不失精致,佛的面部表情細膩溫柔,眼角半闔,觀之可親。大佛背后還繪有一副西游記故事壁畫,可惜燈光昏暗,看得不甚明朗。這時候的大佛寺,游客寥寥,在大佛殿前百余歲的榆樹下乘涼,微風拂過,聽殿角銅鈴叮當作響,成就了此行最寧靜的一個午后時光。
在張掖,吃得很開心。張掖人對面食的研究,是這一路上最有創(chuàng)意的,原以為粗獷的操作,總能被他們弄出那么一絲細致溫婉。
張掖的早上,從一碗牛肉小飯開始,切成小粒的面食偽裝成大米,在牛肉湯里顆顆分明。中午的主食嘗一碗搓魚魚,和搟面條相比,這也是個細致活,搓的大小均勻的面魚魚,或煮或炒,都很合適。
↑ 張掖牛肉小飯和搓魚魚,都是細致活
想吃得正式點,我們去試了風靡張掖的“大鍋臺”,類似麻辣香鍋版本的東北大鐵鍋,一如西北特色,羊肉唱主角,但最受歡迎的還是厚厚一大片的扯面,筋道入味,口感絕妙。早就領教了西北菜量的兩個“弱女子”,這次拉上了司機大哥一起去吃,三人點了個兩人餐,最后還是沒完成任務……
張掖自然也有熱鬧的市場,叫“甘州巷子”,事實上卻是各地口味混雜,便有些索然無味了,倒不如就跟著大眾點評去找一家當地人喜歡的餐館了。
最令我羨慕的,還是張掖人的休閑生活。張掖少雨,因此下雨成了一件隆重的事,每逢有雨,當地人便不約而同開始放假,在家嘮嗑打牌,還給這個不可預測的節(jié)日起了個正式名字,叫“過陰天”。聽到這,江浙人該不知有多羨慕,要是咱也過陰天,豈非一年大半時間都不用上班了?事實卻是,別說下雨了,天上下刀子你也得定時到辦公室。
第四站 | 武威(涼州)從玉門關一路向東,敦煌、瓜州、張掖之后的第四站是武威。武威便是曾經大名鼎鼎的涼州,來之前對這個風云際會、令人心潮澎湃之地有過許多幻想。
河西望族帶動的儒家文化,佛教大翻譯家鳩摩羅什講經布道之處,載入史冊的涼州會盟發(fā)生地,神秘西夏的陪都……涼州太有故事了!因此就算不通高鐵動車,坐綠皮車不辭辛苦也要來。
但來了之后,武威給我的卻是另一種面貌。如果你想看那些激動人心的歷史證據,可能要失望了:且不說前面保存的如何,只是1927年的8級大地震,就幾乎摧毀了武威大部分的歷史建筑,如今能看到的幸存者,多數是后來重建的。而武威人對旅游業(yè)似乎也不那么上心,曾經輝煌過又怎樣?再激動人心的歷史,如今看來不過一哂。
順著心愿清單,一一尋覓武威給我們留下來的各種遺跡,第一站是鳩摩羅什寺。因為羅什寺如今還有僧人修行,疫情期間便只給我們留了一個緊閉的大門。
其實進不進去倒也無妨,畢竟今日的羅什寺也是前些年重建的,最初的建筑早在戰(zhàn)火和地震中消亡殆盡,只剩下一個供奉鳩摩羅什舌舍利的塔,還有那么點真實性。知道鳩摩羅什的人,沒有人會不被他的魅力打動吧?誰年輕的時候還沒看過個網絡小說呢,《不負如來不負卿》什么的。
戰(zhàn)亂動蕩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成了不少中原大儒的避難之地,因此在這里繁衍生息,成就了大名鼎鼎的河西望族,以及武威的全國第二大文廟(也有說是第三)。
現(xiàn)在游客不多,武威文廟便利用這個機會大修,一半的面積不開,走到掛滿牌匾的文昌祠便到頭了。這些牌匾甚為有趣,大多是明清時代的文人,在此揮墨寫就,爭奇斗艷。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卻是難分高下,倒是留給了我們這些后人學習鑒賞的機會。誰說西北是不毛之地?來看看河西儒家的繁華程度,會讓你大為驚嘆。
接下來的兩站,
白塔寺和天梯山石窟,距離市區(qū)都有點距離,必須要坐車了。于是我們打了一輛網約車,請司機把整個下午留給我們,這段和司機溝通的經歷,至今想起來仍然頗為頭疼。因為完全聽不懂!整個甘肅的旅程,武威是我們唯一碰到語言障礙的城市,當地的方言口音頗重,一路雞同鴨講連帶比劃,樸實的司機大哥也有點懵,居然就這么完成了任務。
涼州會盟的發(fā)生地、供奉有藏傳佛教活佛薩班舍利的白塔寺,距離武威城區(qū)有大約20公里。車一開過去,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整條寬闊的大馬路,就是專門為白塔寺而建。
1927年的大地震,白塔寺也沒能幸免,好在重建后這里規(guī)劃的不錯,被營造成了一個周末游憩的大公園。林立的白塔、盛放的鮮花、綠波蕩漾的水池和郁郁蔥蔥的樹木,倒也十分愜意,可窺見昔年藏傳佛教在涼州的受重視程度。
公元1247年,蒙古宗王闊端與西藏薩迦派活佛薩班在這塊土地上舉行了“涼州會盟”,西藏自此歸順蒙古,也開始了其政教合一一體化的進程。歷史學家說,涼州會盟標志著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行拜訪的第四個石窟,中國石窟藝術的鼻祖——天梯山石窟,就在武威一小時車程外的黃羊河水庫。說它是中國石窟的鼻祖,一點沒錯,因為從正式的開鑿建設順序上來看,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全都排在天梯山之后。
因為昔年修建水庫工程,天梯山幾乎全部的塑像和壁畫都被搬遷,只剩下如今一尊大佛以及隨侍的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在水庫碧波和祁連雪山的掩映下孤零零地佇立,風采不復,令人唏噓。
當地報道說因修水庫搬走的文物已經歸還,未來兩年有希望還原天梯山石窟本來的面目;但后來我到了甘肅省博物館發(fā)現(xiàn),可能這事還有點懸,最珍貴的雕塑現(xiàn)在可被人家奉為鎮(zhèn)館之寶好好地擺在那里呢,豈是輕易能還回去的?
昔日最風云際會的涼州,如今逛起來卻是無比休閑和寧靜的武威。你會失望嗎?我覺得也談不上。如果靜下心來,欣賞今日之武威的慢節(jié)奏與斷壁殘垣,也算自得其樂。歷史太精彩,雖建筑不復昔日輝煌,但咱還可以腦補嘛。
逛武威最好的方式,是騎個共享單車,慢悠悠地溜達著,騎過城樓,大大的“涼州”二字映入眼底,一剎那,孟浩然、王維、王之渙,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吟過的《涼州詞》都浮現(xiàn)在腦海!捌咸衙谰埔构獗嬇民R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要我說,涼州這個名字起得不好,以至于這里無論發(fā)生什么,都有一種涼涼的味道。如今很多人呼吁,建議把武威城名還改做涼州,以沿襲歷史之風韻,我倒覺得還是漢武大帝取名的“武威”二字更有氣魄。個人觀點,不用來跟我辯駁,反正咱也做不了主哈哈。
另一個令人遺憾的地方是,在武威沒吃到什么好吃的,朋友給強烈推薦的武威黑面皮子,如今當地人都不怎么吃了,找不到合適的店;武威特色的行面,個人覺得勾芡太重,味道寡淡又有點膩歪,朋友們有什么推薦嗎?夜幕時分,就在涼州城樓下架起的夜市,桌子擺的密密麻麻,倒是我見過最有氣魄的夜市。
第五站 | 金城(蘭州)本來這次旅行是沒有蘭州的。出發(fā)前在微博上看到“馬踏飛燕”正本(現(xiàn)在正式的名字是“銅奔馬”)本世紀首次展出的消息,便毫不猶豫地來了。
在蘭州安頓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甘肅省博物館,問馬踏飛燕還在嗎?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直奔三樓。作為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對馬踏飛燕感情深厚,畢竟它是我們都熟悉的中國旅游標志。博物館工作人員說也有20年沒見過這匹馬的真面目了,平時都是復制品當家,真品展出到何時不知道,可能還有一個月,可能幾天,要看的必須抓緊了。
見到馬踏飛燕自然是無比激動的,前后左右拍個不停。這里有一個段子,為什么馬踏飛燕的照片從來都是側面,而沒有正臉?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側面更能展現(xiàn)出踏燕懸空的動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正面實在太搞笑了,表情歡脫,大牙外露,可以當表情包使用?次⒉┥险泛蛷椭破范佳芯窟^的學者分享,正品比復制品更精雕細琢,也更具有動態(tài)和力量。
我看博物館有一個習慣,就是先去官網上了解鎮(zhèn)館之寶,默默記下來,然后體驗一把轉角遇到寶的驚喜。甘肅省博的大部分珍貴展品都是漢代遺存,氣候干燥的河西走廊很好地把這些絲綢之路的繁華保存了下來,而其中大部分是武威出土,包括馬踏飛燕。
來甘肅省博還彌補了一下武威天梯山石窟的遺憾,大量壁畫和塑像都被轉移保存在這里,可想見昔日天梯山,是怎樣的壯景。武威的好東西都貢獻給省會了。
蘭州好吃的就太多了,而萬眾矚目的牛肉拉面卻被我們放棄了,原因不外乎是一路上吃了太多面,同行的南方妹子表示再讓她吃面就死給我看。于是,鮮美的銅火鍋涮羊肉、各具風味的甜胚灰豆小吃都被安排上了。
住在蘭州,這次我們發(fā)掘了一家新酒店:蘭州黃河美居酒店,全新裝修開業(yè),房間寬敞舒適,配備了不少智能化硬件,還有機器人服務員,旁邊就是商場,購物吃飯都方便,透過房間窗戶就能欣賞到黃河的風景,性價比頗高。
在蘭州有一個遺憾就是沒有去炳靈寺石窟。如前面所說,其實這純屬一個失誤,因為當時太心心念念要去蘭州看馬踏飛燕的正本展出了,以至于忘記給炳靈寺預留時間……馬失前蹄,記錄在冊,留待下次去完成。
第六站 | 天水(秦州)到天水也是只為了一個理由,麥積山石窟。沒想到剛到天水,就收獲了意外的感動。動車到天水,錯過了去麥積山的60路公交車,下一班要兩小時之后了。熱心的安檢員立刻幫忙打電話給公交司機,請他在路邊等,然后把我們安排上另一輛公交車,去和60路匯合,最后成功上車。第一次享受把公交車坐成了專車的待遇。
麥積山石窟是此次河西走廊之旅的第五個佛窟。從莫高窟集大成的鴻篇巨制,到榆林窟細膩動人的白描壁畫,從馬蹄寺石窟世外桃源般的秘境,到天梯山石窟開創(chuàng)者的遺跡,我以為看了這么多石窟,也該麻木了,但作為壓軸的麥積山石窟卻大大給了我一個驚喜。
都說看壁畫到敦煌,看雕塑到麥積山,誠不我欺,不愧“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觀麥積山石窟需要一定體力,在懸崖峭壁之上的棧道爬上爬下,逐層探索,作為一個恐高癥患者,還真的有一定挑戰(zhàn)性,腿都是抖的。何況,同樣的路,還走了兩遍!
第一遍買了普通門票,自己先看了一圈;之后又請了特窟的專門講解老師,帶我們從頭到尾,連普窟到特窟一起細細品讀,可見是怎樣的真愛了。
那句老話又來了,一定要舍得花錢看特窟!二維照片所傳遞之美,不及實物萬分之一。來之前做了功課,我們點名要看44號和133號特窟,又在老師的推薦下加了135特窟。
44窟的西魏佛像,如母親一般溫柔美麗,衣袂飄飄;133窟的佛與羅睺羅父子雕塑,在自然光線下目光如水,兼有佛的莊嚴與父親的隱忍與慈愛,觸動心弦,成佛又如何?人性說來到底是一樣的。還有名聲頗高的東方微笑小沙彌,也在133窟。
↑ 為保護國寶,特窟內不能拍照,這張44窟佛像照片來自網絡
↑ 為保護國寶,特窟內不能拍照,這張“佛與羅睺羅”塑像照片來自網絡
整個麥積山石窟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那抹微笑,我太愛那些北魏和西魏時期的雕塑了,從瘦骨清像到逐漸圓潤豐腴,這里的佛像少了些莊重,多的是悲天憫人的慈愛,見之可親。
回過頭來想想,其實自己也算逛過不少美術館博物館,為什么這次佛教石窟之旅卻給了我最大的審美愉悅和感動?我自認不是一個很有藝術細胞的人,但佛窟藝術從誕生開始,便承擔了向俗世弘揚佛法的任務,這本就是一項關于佛教世俗化的藝術,也是關于普通人的修行與救贖,因此哪怕沒有深厚的佛學和藝術造詣,也能輕易產生共鳴。我很慶幸能有這樣一次旅行。
↑ 麥積山石窟004窟散花樓,上方的薄肉塑飛天將繪畫與雕塑相結合,是這里獨有的藝術形式
天水地處秦嶺,已經是氣候濕潤的水草豐美之地,與一路上的戈壁荒漠大不相同,“麥積煙雨”便是一景。杜甫在秦州生活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描寫的便是麥積山盛景。
↑ 地處國家公園內的麥積山石窟,到處郁郁蔥蔥,一派江南風光
天水距離蘭州和西安,動車都只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因此無需停留一晚,可以根據自己的行程安排接下來去西安,或者蘭州連住。
后記 天水之后,我們的河西走廊之旅就告一段落。這次旅行給我留下的感觸和震撼,遠遠超過最初的預期,以至于成為我心目中排名前三的難忘旅程。
最后一站我們去了西安。西安其實已經是第三次去了,但每次對這個城市又有全新的認知,加上百吃不厭的西安美食,再去十次也不會厭煩。兵馬俑不必說,陜西歷史博物館、碑林博物館都是非常推薦的必去之地。甘肅省博的漢代文物精彩,而到了陜西歷博,自然不能錯過大唐寶藏,一定要舍得花錢看何家村和唐墓壁畫兩個付費特展,大唐風華的好東西都在這里了。
↑ 西安碑林博物館
至于各大帝王陵寢,由于西安周邊的皇帝貴族像批發(fā)一樣多如牛毛,如非特別感興趣,建議選擇其中一二即可(其中又格外推薦則天女皇的乾陵,以及漢武帝他爸景帝劉啟的漢陽陵)。
受益于大學時代學校組織的考察,我有幸下到了西安附近數個大大小小的皇帝公主太子墓,如果不是對墓葬建制特別感興趣,建議就直接去陜西歷博的唐墓壁畫展廳即可,那些墓里的精美壁畫早就被搬到這里了,現(xiàn)場的反而是復制品。
↑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三彩駱駝載樂俑
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東,從最西的玉門關和雅丹,到最東的古秦州,順著絲綢之路暢想曾經的繁華景象。一路也有不少好玩的觀察,比如:甘肅自西向東,車速越來越快,也越來越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敦煌到處限速60,當地人早就習慣了慢悠悠的節(jié)奏,而到了大城市蘭州,就變急吼吼了。再比如:從說方言的習慣,就能窺探出當地的開放程度,敦煌、蘭州交流無障礙,張掖稍微費點勁但能聽懂,等到武威就兩眼一抹黑了,這難懂的方言和當地一切都無所謂、不爭不搶的心態(tài)相得益彰。
一路上遇到的甘肅人也都讓我覺得非常親切,不同于想象中西北的粗獷,多了一分溫柔細膩,旅程中也少見推銷和貓膩;蛟S和儒家在河西的盛行有關,甘肅人溫柔守禮,在這里旅行的體驗令人非常舒服。最令我羨慕的,還是六大州的休閑生活,每個城市都有一個超級精彩的夜市或大型市場!人聲鼎沸,充滿市井生活氣息,地攤經濟應該來這里學習一下。
.
.
.
出發(fā)前,為了更好地了解河西走廊的歷史和欣賞佛窟,我提前惡補了一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知識。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從來沒搞清楚過這些朝代之間的關系?前涼后涼、前秦后秦、北魏西魏……你們是誰,你們有親戚嗎?
好在惡補一番之后,大致能搞清楚它們的前后關系了,也算是此行一個額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