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孩子當跟屁蟲、小跟班的這回事。
綜藝節(jié)目節(jié)目《婆婆和媽媽》中,秦昊和伊能靜談到女兒小米粒轉學的事情。
伊能靜對婆婆說:
“她很容易被欺負。”事情原來是這樣:女兒小米粒在學校玩的時候被一個男孩子推到,老師叫男孩向小米粒道歉了但是后來男孩每天有意無意就撞小米粒。還不止一次。
然后秦昊又說了另一個男孩在教室里“咣地擠米粒一下”米粒都被他逼到墻角邊去了然后小米粒已經被擠到墻角也沒有推前面的人還在和媽媽伊能靜揮手
秦昊說:“如果你女兒一直在學校里被男孩欺負,你跟老師說也不行,你跟對方家長一直說也不行,那你能怎么辦?就只有轉學嗎?”
秦昊自己一說起米粒這事情就氣得不行,說
“心里難受”心疼到掩面哭泣伊能靜說:
“我能感受到他(秦昊)的遺憾、無奈、力不從心”
但他們的女兒小米粒,天生就很善良,就喜歡跟其他小朋友玩。別人欺負她,她也不覺得有什么。往往爸爸媽媽就會非常著急、生氣。
讓很多爸媽擔心的是還有些孩子,被欺負了不僅不生氣甚至有些還會跟隨「厲害」的孩子,像個“小跟班”一樣。
所以,今天爸媽營想和大家聊聊,如果自己孩子總是跟著其他孩子當小跟班是沒出息嗎?爸媽們應該介入嗎?
為什么有的孩子喜歡跟隨?
首先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孩子處于2-4歲階段,喜歡跟在大孩子后面玩耍,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這是他們融入社交圈的一種方式,爸媽不用太過擔心。
除此之外,孩子喜歡跟隨其他孩子,尤其是比自己大的孩子可能還跟這3點有關:
1「壞」孩子的魅力
說到「壞」孩子,爸媽營小伙伴都想到了兒童繪本《臭毛病》中的主人公露喳喳。
按照大人的標準來說,滿身壞習慣的露喳喳是個典型的「壞」孩子,但班里的孩子卻沒有因為這些壞習慣而遠離她,反而都覺得露喳喳是個酷女孩,即使有時受到她的欺負,過一會又屁顛屁顛跟在她后面玩了。
像露喳喳這樣的「壞」孩子,往往個頭比同齡人大,力氣大,語言方面也有優(yōu)勢。
對于年紀小的孩子有種天然的吸引力,別的孩子甚至自己被欺負時,也覺得沒關系。
2孩子的社交策略
「從眾」是孩子在游戲時會采取的一種社交策略。
孩子就像水里群居嬉戲的魚群一樣,他們會參照身邊的人:互相觀察、互相模仿。如果很多孩子都在「小領導」后面當「跟屁蟲」,出于保護機制,另一些孩子會先跟著做,同時進行觀察,其實是種很聰明的做法。
孩子「跟隨」同齡人的過程,是對孩子自我建構和發(fā)展極為重要的一步。
3尋求關注
「小領導」或是「壞」孩子們,總是能通過行為和語言得到自己想要的。
這些特點,對于比他們小的孩子來說,會覺得很酷,還會模仿。
這些模仿者,希望自己能像「小領導」一樣獲得自己想要的。自己跟在「小領導」后面都覺得是一種榮幸,以此來尋求一種關注,只因為大孩子愿意和自己玩。
跟隨一定是壞事嗎?
有媽媽說,自己的孩子是個典型「小跟班」,但自己是個比較要強的媽媽,她們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當「跟屁蟲」很窩囊,怕以后孩子沒主見,沒志氣。
但當「小跟班」一定壞事嗎?并不是!
「小跟班」在和「小領導」相處的過程中,孩子能學習到以下4種東西:
1模仿能力
和父母擔憂的相反,孩子模仿和跟隨同伴的過程,對孩子的自我塑造和人格發(fā)展極為重要。
當孩子在模仿時,他其實是在測試自己和周圍的人的關系程度。當孩子把自己和其他人進行對比的時候,任何事情都會激發(fā)他模仿的動力。
2規(guī)則意識
如果孩子心中認定了一個「小領導」,當「小領導」發(fā)言或者制定游戲規(guī)則的時候,孩子會非常認真聽講。在游戲中為了表現(xiàn)出色,年紀小的孩子會嚴格遵守規(guī)則,無意間就培養(yǎng)了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這對孩子在未來適應社會,是非常好的鍛煉。
3沖突意識
兒童之間的認知沖突是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的中的重要一環(huán)。
兒童心理學家Jean Piaget認為,孩子需要與同伴和環(huán)境互動來促進學習。
不同年齡,不同認知水平的孩子之間的肢體互動和不合,會增加認知沖突,而這會迫使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并讓孩子知道生活中不全都是快樂和順心如意。
認識沖突對于孩子在以后接受打擊是一種很好的鋪墊。爸媽最需要做的是,是了解情況后,試著和孩子談心,傾聽孩子的想法,適當做一些引導。
孩子當小跟班爸媽需要做什么嗎?
有媽媽說,自己的寶寶是個「小跟班」,有時還會被大孩子疑似霸凌,自己作為媽媽在旁邊看了既傷心又尷尬。
孩子現(xiàn)在已經三歲了,說多了孩子還不高興,自己真不知道該不該介入,該做點什么?
別擔心,先別干著急,爸媽們先看看自己在這5方面做的如何?
1安全問題,家長要介入
當「小跟班」也好,當「小領導」也罷,安全問題是首要的。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小寶寶屁顛屁顛地跟在大孩子后面玩,但是大孩子卻故意躲開小的,拒絕帶他玩,但如果脾氣暴躁的「小領導」就會發(fā)生直接動手推人的動作。
這種情況,爸媽一定要介入了。尤其是一歲多的寶寶,骨骼與肌肉都尚未發(fā)育完全,缺乏自我保護能力。而兩三歲的孩子下手不知輕重。
所以,家長一定要在初期觀察好,你家孩子跟的「小領導」是不是容易動手的孩子,早預防+及時介入。
2謹慎評論其他孩子
如果爸媽認定孩子跟著的是個「壞」孩子,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家長都會對孩子說:“不要和那個壞孩子玩!”
但這有用嗎?大人一上來就下一個定論,首先,孩子太小不會認同你的評價或者不明白你的意思,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
其次,如果孩子認定了你口中的「壞」孩子是自己的好朋友,家長這么說的話,孩子會反感:“你為什么要說我好朋友的壞話?”
此時爸媽除非說清楚,比如打人是暴力行為,是「壞」行為如果有孩子打人,說明他是「壞孩子」這樣的話,你的孩子還比較容易理解
3培養(yǎng)孩子的判斷力
根據(jù)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3歲的孩子自我意識正在完善。
但跟大孩子玩容易降低小朋友的自我主見。所以,家長應該多制造一些讓小朋友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比如,爸媽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媽媽覺得那個小朋友有點不講道理,你覺得這樣對嗎?你會怎么做呢?”
當孩子做決定的次數(shù)多了,他們會下意識地自主思考問題,長大后也不會輕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4制造混齡環(huán)境
剛剛說過了,2-4歲的孩子喜歡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很正常,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大孩子會的東西更多,語言技能也更豐富,年齡小的孩子自然覺得又好奇又崇拜,當然愿意跟在后面玩。這也能幫助他們學習其他大孩子的技能。
所以,有時候混齡環(huán)境對孩子有很大的好處。
所以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中一個重要點就是混齡教育對孩子的好處這一點也越來越多被今天中國爸媽所認可
5感情引導
當然,孩子們的互動也像成年人的社交一樣,永遠都有一廂情愿的一方,被拒絕、被忽視都是社交里的正常狀態(tài)。
如果孩子特別敏感或傷心,爸媽可以這樣跟孩子解釋:
"他不是不愿意和你玩,只是他現(xiàn)在要和別的小朋友做別的事,你可以試試找別人玩。"
6擴大自己的社交圈
很多爸媽會特別反感自己孩子玩耍的圈子,更不用說自己孩子還是「小跟班」的角色。
大多數(shù)爸媽都希望自己孩子是C位,主角。
這時候,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爸媽有兩種選擇,如果你希望孩子就是要永爭C位,那么先看看你自己在社交圈中是不是C位呢?
如果是的話,可以帶孩子一起感受,讓他們學習如何豐富自己的語言能力、個人魅力。
另一個方面,爸媽也應該明白,這個世界上,總有紅花,總有綠葉。成為優(yōu)秀的綠葉也是優(yōu)秀的孩子,甚至很多服從性很好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Team Player 團隊合作者。
這種孩子也是很受歡迎的,爭強好勝的其實是爸媽自己,爸媽要放平自己的心態(tài)。
最后,人生是一場長跑,有些孩子天生外向,可能較早成為領導者。
但也有些孩子,需要很多安全感,比較慢熱他們往往會通過跟隨來觀察情況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再一步一步向前
所以很多孩子到初中、高中才開始優(yōu)秀也是非常常見的因此,幼兒園時期的角色,只是反饋一個孩子的性格和習慣爸媽可以加以引導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最舒服的位置
來源:爸媽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