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也是一個 “換個地方、換種人生” 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前段時間咱們還看過一個。
一對魔都白領(lǐng)夫妻,蛙哥和蛙嫂和他們的孩子,跑到新西蘭換了種活法。他們從2012年開始準備,到16年賣掉上海的房子,帶著老人和孩子,買下新西蘭一座偏僻山谷里的農(nóng)莊,做起了真正的農(nóng)夫…
許多人奮斗一生,只為追求財務(wù)自由,而在蛙哥眼里,他移民新西蘭,卻是為了追求人生自由。蛙哥說,他們想實踐一種 "有機" …
"有氧" ...
"有趣" 的生活方式 ...
這樣的生活會是什么樣的感受?蛙哥表示:“那種腳踏實地,我這個魔都孩子從未體驗過”……
作為一個在魔都長大的石庫門孩子 我對土地一直是無感的 等長大后踏上社會 對土地的概念 也就化為房價每平方多少萬 那個逐年爆漲的抽象數(shù)字 唯有此刻 站在南半球這片灑過自己汗水 真正屬于自己的土地上 才真實感受到它的存在……然而,這份對土地的尊敬在滾滾紅塵中哪有那么容易實現(xiàn)那些高樓大廈如虛幻泡影...
像我這樣的處女座蛙嫂總說我有精神潔癖既然有些票不能用手來選 我們就用腳來投嘛有些理想這里不能實現(xiàn) 那就挪個地方去追夢唄理想主義者的一時沖動說不定卻是最正確的抉擇——摘自牛蛙家的公號“夏爾風(fēng)之谷”
“換個地方、換種人生” ,咱們都有這個夢想。不過這個新西蘭版本,難度有點高。
今天,咱們花友的這個故事,在我看來,同樣美好,不過可行性好像增加了不少(相比之下);ㄓ袬可一敏夫一家三口在成都生活,
他們想辦法在城郊營造了一個300平米的“世外桃源”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跟著作者極有人情味的講述,我么一起來看看吧…
感謝,@可一敏!
本文由花友@可一敏發(fā)布在小花生寫作計劃
-1-生活要有另外一種樣子…我和老公是四川人,在成都工作,回老家綿陽鄉(xiāng)下大概車程兩個半小時,算是蠻近的。
我倆是高中同學(xué),都喜歡自駕旅行,到處看看。還沒生孩子的時候,兩個人基本每個月都會自駕出去一次。
最長最遠的一次自駕旅行是去西藏,川藏線進,青藏線出,一共20天。有了孩子,我們也經(jīng)常開車在城市周邊景點逛,國慶的時候會走遠一點。
大多時候我們會選擇去自然風(fēng)光優(yōu)美的地方,所到之處是森林、草原、湖泊、大海、沙漠…
是的,我們喜歡大自然多過城市。過去幾年,不管是工作日還是周末,我們一直待在成都,直到兩年前我爸退休,生活開始發(fā)生變化…
一方面,父母的老年生活怎么安頓成了問題,他們總想在老家做點兒什么,另一方面我一直有個自然田園夢,孩子受我們的影響也很愛親近大自然。
于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冒出來了:
改造老家300平米的農(nóng)田吧!先說說我的田園夢,我是個園藝愛好者、植物愛好者,10年前看到了一個莊園打造的帖子,我就開始“做夢”了。之后和老公讀《周末田舍生活》,看電影《小森林》,
我們覺得生活應(yīng)該有另外一種樣子,或許我可以在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小森林》電影截圖
不過,我總是想得多,做得少,還好有老公。慢慢地,老公開始給父母”洗腦“,“慫恿”他們進行田園改造。
因為父親本來也是愛折騰的人,加上小孩子在一旁鼓勵,全家總動員打造300平花園就這樣開始了。
女兒在修剪花枝
這塊土地,原本是干嘛的呢?是平時老兩口用來種點兒小菜自己吃吃的。
我的父母是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的一代,在我的印象中,他們從來沒有停止過種地、養(yǎng)家畜,即使生活條件再好,也偏愛自己地里長出來的菜和自己家養(yǎng)的雞。
每到有親朋好友到家做客,最自豪的就是介紹滿滿一桌菜,哪些是自己種的,哪些是自家養(yǎng)的。我們每次回城里也會帶上些。
但總歸吃的不多,土地利用率也不是很高。要是都種成花,可就不一樣了。老人和鄰里剛開始并不能完全理解,畢竟菜能吃,花不能,最后折中的方案是,留下部分種菜。
不知道“花園”當時在爸媽心里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也許是鄉(xiāng)鎮(zhèn)上的花園茶館,也可能是農(nóng)家樂…
不管如何,造花園的項目“立項”了,各有各的分工。
出資人、設(shè)計師(動嘴不動手的)、執(zhí)行人,每個人有自己的角色,根據(jù)自己擅長的事情發(fā)揮作用,當然每個人都可以發(fā)表意見,最后是否會實現(xiàn)嘛,就不一定了。
最初的靈魂設(shè)計圖是這樣的,挺粗糙…
孩子也表達了對花園的期待,我們都一一記下:要有小木屋、昆蟲屋、吊床、沙坑,最好再設(shè)計一些微縮景觀…
總之各種想法,各種規(guī)劃。
為了建木房子,我們收集圖片,畫設(shè)計圖,做模型,開大家庭會議一起討論選哪種木材,各自的優(yōu)缺點。
再給起個名兒吧!一家人一直沒達成一致,就先用上女兒的小名小溪:西(溪)的園。
好,正式開工啦!建園過程中,經(jīng)常會有爭執(zhí),比如年輕人想要草坪,老人覺得麥冬好;老人愛菊,一種就是滿園滿園,年輕人覺得沒有景致……
有分歧是自然的,最后總能找到平衡,用雙方都認可的方式解決問題。
這也是花園建設(shè)過程中的另一個收獲,三代人的交流多了。 第一年我們著力打造花園骨架。 花園最先確定的基建是小魚池,旁邊有一個小魚塘,互相照應(yīng),一邊逗魚一邊釣魚。
魚池里的石頭都是爸媽親手從河邊撿的,一袋一袋,騎著電瓶車拉回來,再一個一個擺放進去。
花園里的材料一般都來自身邊,一是方便,二是省錢,自家的花園總會帶著些地方的氣質(zhì),像是一種“方言”。
然后設(shè)計花園小路,輪胎加碎石子的花園小路,是我們的獨創(chuàng)。
石子也來自于附近的河。
圍欄用什么材質(zhì)呢?更換過兩次,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用上第三種材質(zhì)了。
第一種是竹塊,竹子是自家山里砍的,可惜穩(wěn)固性不夠;
第二種木條,是自家老木頭改的,自然風(fēng)很好,但高度不夠;近期實在想弄高一些,也不想老人太折騰,就買了現(xiàn)成的荷蘭網(wǎng)圍上。
我爸對葡萄架一直心懷向往,那就搭一個吧。
第二年,開始填充空蕩蕩的花園了!魚池、小路、廊架、圍欄是花園的骨架,那植物就是花園的血和肉;▓@不是山野荒林,我們種花種樹是為了享受園藝樂趣,是想和植物和諧相處。
因為地處鄉(xiāng)下,周圍沒有園林產(chǎn)業(yè),買植物不方便;缈梢跃W(wǎng)上買或者自己育苗,但樹不行,選擇很小。
目前種下的是爸在附近搜羅回來的,桂花樹、玉蘭、臘梅、桃樹、銀杏等。種多肉的樹樁,是父親散步時搜羅回來,再自己鑿出坑。
現(xiàn)在主要觀察各種植物的適應(yīng)情況。后期在植物搭配方面,還要加強。整個過程里,我們都是花園的設(shè)計師,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起去實現(xiàn)。
-2-花鳥蟲草,萬物生長…回想剛工作的那幾年,我們一年也不回老家?guī)状。但自從有了花園,周末的我們常常待在老家,小孩每到周末就會說"要回老家西平"。
在老人的精心打理下,我們的花園已經(jīng)成了我們“逃離”都市的世外桃源…
父親的
葡萄廊架,肉眼可見地慢慢豐滿。
母親種的
蔬菜瓜果,也熟了。
老公要的
草坪,時不時自己動手修剪幾下。
今年春天的時候,播種的季節(jié),我們還一起種了些
向日葵種子,好久好久沒發(fā)芽,然后補種好幾次都失敗。最終破案,是被鼴鼠或者麻雀給偷吃了。
后來父親再種了一次,終于順利發(fā)芽,6月開成了”大餅“。
初夏,滿眼都是
月季。
我的
月季走廊,也實現(xiàn)了。
精心照料一番后,一年多的時間就開得滿滿的。
從里面走個來回,看到花團錦簇的樣子,心情立馬不一樣了。
月季謝后,是
繡球。花園里開得多開得好還有
細葉美女櫻。
好多人說它是露天開花神器,
果然如此,早就泛出花籃了……
瞧瞧孩子最愛的
多肉,我們還劃了兩小塊種了一個小景,多肉是組盆的好朋友?煽蓯蹛鄣。來個造型大賞吧!
樹樁上的多肉,
鞋子里的多肉,輪胎里的多肉…
孩子最愛的還有秋千…
-3-人,才是花園的靈魂…每次回到老家,車剛停,孩子就往花園跑。我和老公必然也是先到花園里巡視一圈,看看最近開著什么花,上回種下去的苗是否長得好,魚池里的魚怎么樣了。
家里來客人,親戚朋友到訪,會在花園里坐一坐,逛一逛。
大家也喜歡評論或者建議一番,“要種點兒果樹”,“可以種點兒海棠”,“桂花樹好!”,“臘梅香得很的!”還挺熱鬧,大家對這個花園有期待。
冬天,魚塘?xí)潘ヴ~,簡直是年度盛事。親朋好友有空的會一起來觀摩,鄉(xiāng)里鄉(xiāng)鄰也會來搭個手,女兒也積極加入。
抓起來的魚可以馬上在花園里烤,也可以煮一大鍋酸菜魚,酸菜也是自己家的大泡菜壇里撈的。
魚會賣一部分,給鄉(xiāng)親送一些,剩下的再做成腌魚。
還記得我們一家三口的
第一次露營就是在這座花園里。
搭帳篷的時候很興奮,睡覺的時候又有些害怕?上瓮男强諞]有,半夜還被雨淋醒。哈哈!
作為吃貨,我們還喜歡在廊架下烤肉、火鍋。
天氣好的時候,再叫上些朋友,來一次燒烤派對。
我們的花園,角落里還種著一棵特別的樹哦,一棵小銀杏樹。這棵樹是在孩子1歲時候種下的,之前還沒有花園,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花園里給了它一個專門的位置。
每年孩子生日,我們就會和這棵樹合影,成為了一種儀式。
這棵樹是給孩子小禮物,樹每年在長大長高,就像現(xiàn)在不斷成長的她。也許以后有一天,我們不在了,但樹還可以一直在,那時候,樹能替我們繼續(xù)陪她。(樹要一直好好的。。
在花園里過生日當然是全家的聚會。女兒會邀請她的好朋友們,我會在植物架上裝上小氣球,撐一把遮陽傘,弄點兒彩帶,和綠植花草交相輝映。
孩子呼吸的空氣都帶著泥土的味道,所到之處嗅到的還有花兒的香味。
在花園里過生日,
孩子笑得甜甜的,我也忙得甜甜的。孩子現(xiàn)在6歲,好奇心特別大,在繪本上看到動物、植物也會想去周圍找,各種昆蟲啊、花啊草啊,總想著親眼看看,親手摸摸,還徒手抓蚯蚓…每次見她在鄉(xiāng)下田野間放肆的跑,就感嘆童年真好。
草坪有點兒樣子后,我會和父母坐在花園里喝喝茶、聊聊天(玩手機?),孩子就在周圍打鬧。
現(xiàn)在,花園對我們的意義已經(jīng)不再只是“花園”。如果沒有花園,小孩會不會這樣惦記老家?我們會不會經(jīng);乩霞?
這座花園是我們?nèi)说男⌒⌒脑,我們一起暢想、一起耕耘、一起成長。
花園里每一朵花的燦爛,都來自爸爸和媽媽的精心呵護!越是燦爛,越是辛勞;也如我們,越是幸福,越是牽掛。
有時候我會想,父母對花園的照顧大概寄托著對我們的想念。我也已為人母,能夠理解那種心情。
花園在我們?nèi)酥g建立起另外一種連接,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來源:小花生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