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把東西藏哪了?」
「我沒拿!
「那為什么人家不說別人偷的,單單說你!
「反正我沒偷!你是我媽媽,能不能相信我一次?」
下班的公交車上,很多人都在玩手機,車廂里靜悄悄的,這對母子的聲音顯得尤為突出。
仔細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是同桌一口咬定男孩偷了自己的電話手表,還向全班同學聲稱他是小偷。
一路上,媽媽旁若無人地數(shù)落,教導男孩「改邪歸正」, 還不時地推兒子一下:「我說的話,你到底聽進去了沒有?」
而這個只有七八歲的小男沉默不語,孩轉(zhuǎn)頭望著窗外,臉上的表情很復雜,有無奈、有委屈,顯然不是第一次被這樣對待了。
這一刻,有一種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心疼,曾經(jīng)我們又何嘗不是這個沉默的小孩?
不知道這件事最后的結果是什么,但可以確定的是,被最親的人質(zhì)疑,終究會給男孩小小的心靈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傷害。
有時候,看起來只是一件小事,但不被信任的種子卻可能在心里生根發(fā)芽。
被冤枉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最近,一名網(wǎng)友分享了發(fā)生在她弟弟身上的事。
她是姐姐,弟弟15歲,妹妹17歲。
那天,弟弟在自己房間里玩手機,當時瞄到狗狗從他房間里出去,也沒想太多。
過了一會兒,妹妹發(fā)現(xiàn)自己衣服不見了,滿屋子找,最后在弟弟的房間找到了。
最關鍵的是,被找到的衣服濕了,還黏糊糊的。
就這樣,父母和妹妹都開始以最大的惡意揣測弟弟,不由分說給他貼上了標簽。
媽媽說:「我一直都知道你很怪,但沒想到你這么怪!」
爸爸說:「我養(yǎng)了一個變態(tài)!」
一時間,弟弟成了眾矢之的,她只好把弟弟接到自己家暫住。
這期間,弟弟整天把自己鎖房間里,不吃飯,偶爾出來,眼睛總是紅紅的。
好在,結果很快真相大白。
原來弟弟不在家時,妹妹的衣服還是會不斷出現(xiàn)在他房里,家人終于意識到是狗狗把衣服叼過去的。
父母跟弟弟道歉,弟弟只淡淡地回了句「沒事」。
只是,回家后弟弟像變了一個人,自此少言寡語,也幾乎不出門。
親子之間的裂痕往往就是這樣撕開的,每個孩子從一開始,都會給予父母百分百的依賴和信任,可父母往往不能回饋以同樣的信任。
他拿起手機,就覺得他在玩游戲;
考試進步了,問他是不是抄的;
寫寫日記,就以為他是早戀。
開始,他哭著辯駁,后來,他沉默不語,最后,他充滿失望。
不被相信的孩子,會在心里默默地把父母推得很遠,不再說心里話,不愿向父母求助。
每個孩子都渴望信任,如同渴望愛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不被信任,是對他最差的評價。
國內(nèi)首部聚焦心理治愈電視劇《愛上你治愈我》中的王大帥,是赫赫有名的共享單車CEO。
但是從小到大都活在母親的陰影里,成年后不辭辛苦創(chuàng)業(yè),用盡力氣只想證明不按母親的設計,她也會過得很好,然而卻被一次次地潑冷水。
她無奈地說:「媽媽把我當成了一個木偶,無論我多努力,你都看不到一點點贊賞,你就相信我一次不可以嗎?」
為什么不被信任的孩子,一生都渴望被肯定?
信任如同愛,匱乏的代價是自卑而敏感,努力證明自己;钤诟改傅钠诖铮臐撘庾R里是自我懷疑、自我貶低,認定自己就是「我不行,我不好」。
而那些被信任的孩子,注定活得自信坦蕩。
知乎一位網(wǎng)友就是位幸運兒。
小時候,寫完日記,她會學著同學的樣子,用頭發(fā)絲夾在本子里,本以為父母會偷看,但沒想到一個星期過去,沒有人動它。
到了高中,有了喜歡的男同學,她如履薄冰,因為媽媽也從別人那里聽說了。
可出乎意料,媽媽沒有偷看她的日記或?qū)弳査?/div>
后來,她開始自然而然地與媽媽分享男孩的情況和自己的感受,而媽媽對這份懵懂的感情,也沒有指責和壓制,反而和自己談笑風生,感慨女兒長大了,還聊起她年輕時的經(jīng)歷。
這位網(wǎng)友說,成年后,每當想起那個場景,心里都暖暖的。
她也問過媽媽,為什么不反對她早戀?
媽媽笑著說:「這是一件美好的事,有什么可擔心的?再說我自己的女兒還不相信嗎?她能夠為自己負責!
喬伊斯•布拉澤說:愛的最好證明是信任,彼此信任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得到的信任越多,孩子的自尊水平越高,自律性越強,懂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那些缺失信任的孩子,同時也喪失了安全感和價值感,才會破罐子破摔。
孩子需要的愛有很多種,但「信任」二字永遠排在首位。
信任,是尊重,也是力量
信任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因為我們太怕孩子脫離了自己的掌控,向著最壞的方向發(fā)展,辜負了這份信任。
其實,信任的力量遠超于我們的想象。
你給予孩子一分,他會回饋三分,甚至五分。
耐心一點,讓孩子把話說完
作家劉繼榮講過一件讓他無比后悔的事。
接女兒放學時,老師坦言女兒比別的孩子「笨」,而且最近總是吃撐了還要盛飯。
這讓她覺得很丟臉,女兒說什么她都嗆回去,還胡亂發(fā)了一頓脾氣。
直到后來她才知道,女兒吃飯吃到撐是因為想多吃一點,長壯一點,就能幫媽媽做事情了。
有時,孩子并不是我們想象中那樣「差」,父母要放下偏見和預判,學會傾聽孩子,讓孩子有機會說出自己的心聲。
放手,給孩子空間
提及董明珠的教育,最讓人欽佩的不是她的狠心,而是放手。
兒子曾對她提出過兩點要求:
一、不干涉他的生活。
二、不要在媽媽的影子下生活。
恐怕許多父母都很難做到,但是董明珠卻選擇了尊重。
她任由兒子做自己喜歡的律師行業(yè),自己找工作、租房子住,兒子還堅定地告訴她:「你能從零起步,我也可以!
她也從來不管兒子交女朋友,但兒子的婚姻觀讓人欣慰:「婚姻不是買東西,今天買了,明天扔了,要認真負責!
放手的背后是信任,相信孩子有向好向善的初心,以及自我負責的能力,而信任的力量在于賦能,會讓孩子更自信、獨立。
多給孩子一些決定權和空間,被信任的孩子都不會太差。
用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孩子
很多時候,大人對孩子的不信任是一種心理投射,害怕教育失敗,并將此作為個人的失敗。
我們應該意識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孩子的路終究要自己去淌,作為引路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教育方向上無偏差,放下焦慮和控制,學會面對失控和分離,尊重和相信孩子內(nèi)在的生命力。
只有父母與孩子建立了穩(wěn)定的信任和依賴關系,家才會成為可依靠的港灣和信心之源。
為人父母,我們都是在摸索中成長,如果親子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危機,一定要趁早修復。
畢竟,孩子的成長和依賴都是有有效期的,一旦錯過,便可能永遠錯過。
作者:郁郁青青
來源:凱叔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