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表示時間的用詞都有哪些呢?
■拂曉、黃昏、半夜,第一想到的便是這些時間用詞了,最多,再加個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來表示十二時辰。
其實,自西周開始,每個時辰就擁有許多別稱,只是現(xiàn)在,隨著歲月的不停迭代,有了更方便的數(shù)字時間,我們早已不再使用、也忘記了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甚至有些還“相見不相識”,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熟悉的古詩詞中的時辰吧。
一、夜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夜半”,有很多人或許直接把它理解為半夜,但實際上,“夜半”是我們都很熟悉的子時(23:00-1:00)的別稱,又名子時、子夜、中夜。“古歷分日,起于子半”,因而寒山寺這時的鐘聲又被稱為“分夜鐘”。
就是在這樣的時刻,漂泊在外的張繼在江南水鄉(xiāng)格外清幽的秋夜中長夜難眠,當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傳到船上時,這秋夜是那么的寂靜而又凄涼。
作為時辰,“夜半”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十六年》中的“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當然,“夜半”現(xiàn)在也經常出現(xiàn)于歌名、書名中,如《夜半小夜曲》,只不過已大多是“半夜”的意思了。
二、雞鳴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在這首《登飛來峰》中,王安石登上了飛來峰上高高的塔,而且聽說在雞鳴時分,在這里就能看到旭日東升。
是的,詩中的“雞鳴”指的是一個時辰,而不是真的雞叫。當然,我們知道雞叫的時間一般是在天將亮的時候,但“雞鳴”具體指哪個時間,對大家來說卻還是很模糊的。
其實,“雞鳴”就是丑時(1:00-3:00)的別稱,又被稱為“荒雞”。作為時辰,“雞鳴”一詞源于《春秋左傳正義》中的“雞鳴而食,唯命是聽”。
不過,早在這之前,《詩經》中就多次出現(xiàn)了以“雞鳴”指代時間句子,如《詩經·齊風·雞鳴》篇“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就寫了天還沒亮,妻子就已經一再催促丈夫起身上朝了。(打工人實慘)
https://img.36krcdn.com/20201211/v2_5e8213dacfab41f6be59a9b4a5ee56bf_img_000
三、日入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在這首《飲酒·其七》中,陶淵明摘下還沾著露水的菊花把它泡在酒中,然后舉起酒杯一飲而盡。這時,太陽落山了,歸巢的鳥兒在林中鳴唱,各種動物們也都開始準備歇息,在這樣的時間和氛圍里,陶淵明想,姑且就這樣度過此生吧。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已經知道“日入”大概是什么時間了。“日入”,又名日落、日沉,也就是酉時(17:00-19:00),指太陽落山的時候,如李白《送別》中的“日落看歸鳥,潭澄羨躍魚。”
古人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志,“日出為晝,日入為夜。”《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到了“日入”時刻,人們(不包含)就開始收工返家,而動物們也準備歸巢了。
四、人定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燭影,紅袖下簾聲。坐久吟方罷,眠初夢未成。誰家教鸚鵡,故故語相驚。”
“人定”,又是一個需要大家發(fā)揮想象去猜測的時辰。其實“人定”就是亥時(21:00-23:00),又名定昏,是十二時辰中最末一個時辰。人定時刻月朦朧,而我們的大詩人白居易卻還醒著,人定即人靜,所以也難怪“故故語相驚”了。
作為時辰,“人定”最早見于《后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后,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6月,來歙被蜀人行刺而亡,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來歙親自向光武帝寫了表章,“臣在人定的時候,不知道被什么人刺中了要害……”
除此之外,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也曾用“人定”表示時間,“熙寧二年十一月,京師每夕有赤氣,見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滅。”雖然不知道這個“赤氣”是什么,但到了晚上九點至十一點才消失,感覺很神奇的樣子。
當然了,除了這些,十二時辰還有很多別稱,如寅時(3:00-5:00)又稱“平旦”,未時(13:00-15:00)也稱“日昳”、“日跌”,申時(15:00-17:00)還被稱為“哺時”、“夕食”等。
相對現(xiàn)在表示時間的數(shù)字,古代時辰的很多名稱或是描繪了天地間的一景,或是闡明了起居作息的情況,雖然沒有數(shù)字言簡意賅,但卻生動而又別致。
你還知道哪些時辰的別稱,或者包含時辰的詩詞呢?歡迎來和螺螄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