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更新于2020-10-09 11:03:15
2793
閱讀
2
回復
作者 | 凡紫寒

友的兒子前幾天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抓傷,額頭和臉抓了好幾道血痕,臉上更是摳掉了一小塊肉。

朋友當天接兒子放學時發(fā)現(xiàn)這個情況,瞬間崩潰,孩子的臉怕是要留疤了。朋友沖動地把兒子拉到小朋友的面前,告訴兒子打回去?珊⒆硬粻帤猓恢辈煌5赝砗蠖。


朋友說,平時總是告訴孩子「不要和小朋友打架,打人是不對的」,這一回孩子算是吃了大虧了?粗鴥鹤涌s手縮腳的樣子,那一刻她不氣那個抓傷兒子的小朋友,卻被兒子氣得半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要不要還回去呢?


圖片來源:《起跑線》

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檔節(jié)目中這樣說道:

「肯定要打回去!孩子不能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防止孩子被欺負,也是父母們要教會的問題!




在一項調查中,

60%以上的父母表示「一定要打回去」,

30%的父母表示「動手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還有一小部分父母表示「不知如何處理」。

其實,孩子被打、被欺負,到底要不要打回去,可以用6個字概況:分情況,看形勢!

有位同事訴苦,說她兒子可能是個傻子。

玩具被人搶走了,他竟然不去要回來。等人家玩夠了,扔回來,他又笑呵呵地撿起來。

有幾次,她鼓勵兒子去要回自己的玩具,兒子猶猶豫豫去了,結果玩具不旦沒要回來,還被人推倒了。而兒子站起來像沒事人一樣,完全不當回事。

當時她在旁邊快急哭了,回家把兒子打了一頓。

其實,這位媽媽過于焦慮了。

絕大多數(shù)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并無危險性,爭搶、推搡都屬于正常。

只要孩子能繼續(xù)投入到游戲中,情緒上沒有委屈、憤怒、恐懼,也沒有向父母求助,那就沒必要焦慮和干涉。


日本一個教育課題組曾觀測3歲兒童在一起玩的場景,發(fā)現(xiàn)孩子們總是在「搶玩具分出勝負——各自玩耍、沉默——重新一起玩耍」中循環(huán)。

孩子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學會思考和社交的。

如果父母過分焦慮,認為孩子被打、被欺負、吃虧了,一定要逼迫孩子去「討回公道」,反而會讓孩子產(chǎn)生自我懷疑和社交恐懼。

「我是不是太差勁兒了?」

「跟小伙伴們一起玩,會讓我很丟臉!

……

那些被父母保護得很好,從未跟小伙伴發(fā)生沖突、爭斗,從未獨立處理過「社交困境」的孩子,長大后的競爭力反而會很弱。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說:從小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長大后才能冷靜應對困難,并拿出好決策。


圖片來源:《完美陌生人》

但是,對于較大年齡的孩子,一旦遭到了連續(xù)的、惡意的被打或被欺負,父母教會孩子保護自己就十分必要了。

親戚家有個男孩,被校園欺凌長達1年。直到他出現(xiàn)嚴重的抑郁、焦慮,難以繼續(xù)學習,才被媽媽重視。

媽媽責怪他「為什么不早點說出來」,其實他早就發(fā)過「求救信號」,只是每次媽媽都說:

「沒關系,大家都是同學,你躲著他點兒!

「碰你兩下就哭,男子漢哭什么哭?」

「沒關系,多大點事兒,好好學習要緊…...」

如果被打、被欺負的孩子向我們求助,請父母不一定不要說「沒關系」。


一次次被傷害,父母還不站在自己這邊,孩子就會自卑、懦弱、膽小,越弱就越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也有很多孩子,面對的可能不是校園欺凌,但也很受困擾。

小區(qū)里有個霸道的女孩,經(jīng)常欺負其他小朋友,會推人、抓人、腳踢人。

有次,我女兒跟她一起玩,發(fā)生了沖突,竟被那女孩扇了一個耳光。

女兒沒退縮,眼里含著淚,向前一步大聲喊:「你這樣做是錯的!你不是好孩子!」

身邊幾個孩子也紛紛上前,跟著一起喊起來。

那個霸道的女孩沒見過這陣勢,后退幾步,趕緊跑了。


圖片來源:《這個殺手不太冷》

面對被打、被欺負,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以下「防身術」:

教孩子用語言震懾對方

「住手!這是我的玩具,不是你的,快還給我!」

「你再打我,我就還手了!」

「停!打人是不對的,我不允許你打我!」

同時,孩子還可以做出挺胸、掐腰、雙臂交叉胸前的自信、防御動作,讓人感覺「不好惹」。

對于6歲以下的孩子,這樣的語言還是很有震懾力的。

被打、被欺負,孩子不一定非要「打回去」,但一定有要「懟回去」的勇氣!

警告不成,就可以「打回去」

如果語言震懾不起作用,孩子就可以擇機「打回去」。

可以用「推」或者跺對方腳尖兒的動作進行反擊!

李玫瑾教授教對被欺負的外孫女說:「如果被對方抱起來,可以雙手揪對方耳朵,一拽,他一疼,就把你放下了!


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教孩子一些防身術,保護自己。

當然,父母還要告訴孩子,哪里可以打,哪里不可以,避免孩子不知輕重,用削尖的鉛筆、鋼尺扎傷對方脆弱部位。

打回去是為了震懾對方,保護自己,而不是為了制造悲劇。

告訴孩子,「打不過就跑」不丟人

如果打人者強大又殘暴,又或者人多勢眾,這時候一定不能硬碰硬。

可以瞅準時機,撒腿就跑,往人多熱鬧的地方跑就沒錯。

父母要告訴孩子,面對欺凌,逃跑也是一種「英雄主義」。

蔡康永在《奇葩說》里說:「我們相信還擊是必要的,相比還擊的力量,我們更要培養(yǎng)孩子還擊的智慧!


在欺凌中,教孩子學會打回去,并不是提倡暴力,而是提倡一種自我保護的能力和面對暴力的態(tài)度。

有記者采訪校園欺凌者:「你們?yōu)槭裁雌圬撍??/div>
校園欺凌者翻個白眼說:「你看他那個慫樣子,不欺負他欺負誰?」

欺軟怕硬,是欺凌者的特征。

所以,想要孩子不容易被欺負,就要讓孩子學著態(tài)度「硬」起來!

運動能力強的孩子,不容易被欺負

李玫瑾說:「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爆發(fā)力。有爆發(fā)力,就不容易被欺負!

相關調查顯示,體型瘦弱或肥胖都是導致校園欺凌的主要因素之一。

經(jīng)常運動的孩子,身體會比較壯實、靈活、反應快,不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而且,運動好的孩子一般朋友、伙伴更多,情商高,人緣好,合群也是不容易被欺負的因素。


要讓孩子有不容易被欺負的氣場

這種氣場,就是讓人看上去「不好惹」。

與其說是氣場,不如說是孩子的自信心。

內向、膽小、害羞的孩子,也最容易成為被欺負、欺凌的對象。

很多孩子被欺負了,不敢告訴父母,因為他們拿不準父母的反應,他們不知道父母是否真的會站到自己這一邊。

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尊重和安全感,讓孩子有強大、安定、果敢的內心。


圖片來源:《奇跡男孩》

一個在家敢說「不」的孩子,才敢對欺凌者說「不可以」!

孩子心里有力量了,氣場就一定有震懾力了!

伊能靜曾說:「請你一定要成為孩子內心可以依靠的父母,當孩子被欺負、霸凌傷害時愿意跟你傾訴,你才不會養(yǎng)出一個因為壓抑而傷害他人的孩子!

金星曾講過兒子的一件事:

有次她兒子去超市,因為一輛購物車,被一個很蠻橫的小孩打了個耳光。

兒子捂著臉,沒還手。

看到這一幕的金星氣急敗壞地追問:「兒子,那個小孩打了你,你為什么不打回去?」

兒子淡定地說:「我不,他打我是因為他媽媽沒教育好他!

一句話,讓金星對兒子理性做法深感安慰。


圖片來源:《小淘氣尼古拉》

歌德說:有兩種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禮節(jié)。

我們不希望孩子一味隱忍、退縮,那樣只會讓「作惡者」變本加厲。

我們也不希望孩子是個睚眥必報的人,那樣會損傷孩子寬容的人格發(fā)展。

面對被打、被欺負,我們教孩子「打回去」,不是為了以暴制暴,而是為了保護自己。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得寸進尺,我必讓你招惹不起!



沒有底線的退讓,只會讓孩子陷入絕境。

我們教孩子心存良善,但更應教孩子懂自保。

愿我們的孩子有愛心和善良,但也一定要有聰明和原則。

愿我們的孩子有柔軟和溫度,但也一定要有獠牙和鎧甲!

- End -

作者:凡紫寒,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繪本作者,6歲男娃媽媽,致力于兒童心理教育及現(xiàn)代家庭關系研究。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凱叔講故事
  • 人贊過
查看更多
相關推薦
回復(2)
V16
勛章 勛章
發(fā)表于2018-12-08 19:26:19

孩子不能輕易被欺負
V16
勛章 勛章
發(fā)表于2019-02-04 09:51:15

拒絕欺凌

快速回帖 使用(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表情
新用戶注冊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