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涵天樓詩法講座 《四、詩結尾的四類、八法、八式》
結尾又稱結句、斷句和落句。在絕詩中為第四句;在律詩中則為第四聯(lián)。
結尾之意,即是將前面三句或三聯(lián)作一總結,以作收束。
結尾在全詩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能起到關合之篇,或首尾呼應,或卒章點題的作用。楊載之《詩法家數(shù)》云:“作詩結句尤難,無好結句,可見其人終無成也。
著名詩人林從龍在《詩苑尋芳》中說:“戲曲、散文、相聲以及各種文藝作品都講究結尾。好的戲曲結尾稱“臨去秋波一轉”;好的散文結尾稱‘豹尾’;相聲則叫‘善丟包袱’。說法不同,其義則一,即這樣的結尾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的結尾,不但將全詩整體形象畫一個完滿的句號,而且使讀者如嚼橄欖,清香盈頰,經久不衰。如聞鐘聲,清音繞梁,余味猶存。古人云:“合處要風迥氣聚,淵永含蓄,如剡溪之掉,自去自回,且須言有盡而意無窮。”謝榛《四溟詩話》云:“律詩無好結句,謂之虎頭鼠尾。大凡詩詞結語,須風流蘊藉,蘊藉則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辞Y〉云: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文章亦不可寫至極處,極處應有限度,往往使讀者一覽而盡,了無余味,實非詩文之最善者。于此,結句之重要可知矣!”
詩的結尾方法,多姿多彩,不能一一概括窮盡。為了方便記憶掌握,茲將它歸納為“四類”、“八法”、“八式”,不妥之處,請方家教正。
四類——這是從詞與意的關系來分
宋姜夔在《詩說》中說:
“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詞意俱盡,故臨水送將歸是已;意盡詞不盡,如摶扶搖是已;詞盡意不盡,剡溪歸棹是已;詞意俱不盡,溫伯雪子是巳。所謂詞意俱盡者,急流中截后語,非謂詞窮理盡者也。所謂意盡詞不盡者,意盡于未當盡處,則詞可以不盡矣,非以長語益之者也。至如詞盡意不盡者,非遺意也,辭中已仿佛可見矣。詞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
這話說得比較復雜、難懂。我們且把它分作四個類型來舉例說明。
一、詞意俱盡類。
這就是“急流中截后語”。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結尾是“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全篇收住,詞意兩盡。王安石的《歲晚》,尾聯(lián)為:“延緣久未已,歲晚惜流光”。另有一首《春閨詩》“欲意迥文字,相思織不成”。這些都是指把該說的話與該表達的意思都說盡了。
二、意盡詞不盡。
明謝榛曾說過,大篇可以縮成短篇,短篇不可以拉成長篇。如祖詠的《終南望余雪》,結句“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據(jù)《唐詩記事》載,祖詠參加科舉考試,原應作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四句就交卷了,問他原因,他說“意盡”,即認為詩意表達已經足夠了,不必再寫。出句寫雪止天睛;對句寫雪后轉冷的感覺,至于“望余雪”如何,盡在不言中了。
再如杜甫的《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下聯(lián)出句一語雙關。既說古跡猶存,又稱英名不滅;對句暗寓劉備攻打東吳失策的遺憾。這樣的結句均戛然而止。至于還能說些其它什么話,讓讀者自己去補充完善了。此即姜夔所說的“意盡于未當盡處,則詞可以不盡 ,非以長語益之者也”。
三、詞盡意不盡。
這類結句是指全篇結束后猶存余意,所謂意在言外,味而可知者也。有首《別同志》詩:“前程吟此景,為子上高樓”。這就是詞盡意不盡的例子。另外,老杜的《九日詩》:“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整冠,蘭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明年此會知誰?醉把茱萸仔細看。”此詩結句,在上句設一問句,表現(xiàn)出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含有無限悲天憫人之意,下句一個“醉”字將全篇精神收攏,鮮明地刻畫出詩人此時雖已醉眼朦朧,卻仍盯住手中的茱萸細看,不置一言,卻勝過萬語千言。其意味深長,悠然無窮矣!怪不得姜夔說:“詞盡意不盡,剡溪歸掉是已。”“非遺意也,辭中已仿佛可見矣!”
姜夔之說,是用《世說新語》中王徽之泛舟剡溪,雪夜訪戴逵,乘興而去,到門卻意盡而返的典故來說明詞盡意不盡的特點。
四、詞意俱不盡。
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此詩結尾兩句以明月興象,寄托愁思相送直到夜郎,以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來表現(xiàn)愁心將像明月一樣永遠相隨之意。話好像未說完,其意更綿綿不絕。
姜夔說:“詞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并用溫伯雪子為喻,語出《莊子·田子方》篇,寫孔子見溫伯雪子,“見之而不言”,所謂“目觸之而知道在其身,復何所容其言說耶?”(王先謙注語)意思是說只需意會,不必言傳了。
以上這四個類型的分類,不是絕對的,只是相對而言,不必過于計較。如白居易的《輕肥》結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站在體味言外之意的角度,可歸入詞盡意不盡;站在詩歌表現(xiàn)內容的角度,又可歸入意盡詞不盡。
八法——這是從表現(xiàn)手法來分。其八法是:
(一)結句點題法
這是最常見的方法,起到總結主題思想,回扣詩題的作用,它能給讀者一種環(huán)抱圓轉的感受。如韓偓之《已涼》:“碧瀾干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再如: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獨坐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還有張巡的《聞笛》:“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這些都是在結尾處歸攏詩意,點題收束的例子。
。ǘ┳灶}宕出法
這就是《說詩啐語》中所說的:“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王維《酬張少府》:“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友人問王維窮通得失的道理,而王維卻顧左右而言他,只是指點友人,漁歌入浦深?此婆c朋友的問話無關,卻巧妙而又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寄意山水的心跡。這樣的結尾就是從題中宕開一筆:
又如劉禹錫的《蜀先主廟》: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yè)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題為《蜀先主廟》,然卻以“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作結,驀看似與題目無關,卻不脫其范圍,乃就題之反面,發(fā)揮議論與感慨,這也是宕開一筆的寫法,與題意仍然相合。
另外一種更遞進一層意思深化主題的結法。
杜甫的《畫鷹》:“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聳身思狡免,側目似愁胡。絳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詩人前三聯(lián)都是刻繪畫中鷹的瘋爽風姿,而結句以真鷹氣概期之,將詩人自己乘風思奮之心,嫉惡如仇之志寄托在“畫鷹”身上,從題目生發(fā)開去,深化了主題。
再如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楊炯的《從軍行》結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樣卒章言志,詩意就有了歸宿,主題也深化了。
所以姜夔用宋玉《九辯》“登山臨水送將歸”作為比喻。
。ㄈ┮韵笞鹘Y法 結尾顯象(或稱定格)
這樣結尾顯示了人的姿態(tài)神情,言語口吻,能增強生活氣息與親切感,從而深化了主旨。
如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聶紺弩《球鞋》:“得意還愁人未覺,頻來故往眾人前”。
這種以象作結,既可顯自身之象,亦可顯他人之象,眾人之象。
顯象,用在結尾“合”筆,往往需跳開一步,另起峰巒,作主體精神更為豐滿鮮活,所謂“豹尾繞額”是也。
姜夔之說,是用《世說新語》中王徽之泛舟剡溪,雪夜訪戴逵,乘興而去,到門卻意盡而返的典故來說明詞盡意不盡的特點。
。ㄋ模┮允伦鹘Y法。
這方法用最多的是用典故結束全篇,如李白《送友人入蜀》:“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君平是東漢隱士,曾在成都賣卜為生。詩人借用此典,意在寬慰友人不必為功名沉浮耿耿于懷。當代名詩人熊東遨有首《約赴浙南看山,車中作此贈明鏘等諸詩友》詩:“喜赴清風約,攜春過北江。不知山態(tài)度,先與月商量。月道虧將滿,山應翠復蒼。明朝逢衛(wèi)八,杯酒盡吾狂。”此詩用衛(wèi)八招待杜甫喝酒,杜甫贈詩作謝的典故作結。使讀者對摯友相聚的歡樂情景作出聯(lián)想。
。ㄎ澹┮岳碜鹘Y
這類結尾代表作有蘇軾的《題西林壁》下聯(lián):“不識廬山真面目,祗緣身在此山中。”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些詩的結尾都在前面感性形象認識基礎上,提示了一定的哲理,寓意無窮。
。┮员茸鹘Y法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下聯(lián):“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用此比作結表白自己的清白,有冰清玉潔的人格。
李商隱的《登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結句包含著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眷戀之情。
(七)以景作結法
一般景語中含有意象,可以達到象外有象,余味不盡的效果。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里的明月是意象。韋應物的《聞雁》:“胡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前兩句寫思婦之情,悠遠綿長,后兩句寫秋雨淅瀝,高齋聞雁,益增歸思。于寫景中含有纏綿的情意,這就是詞與意俱有未盡之處。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山”字前著一“秋”字,凄婉無比。人生奔波的辛苦,旅途的愁思,均于象外見之,達到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境界。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此詩前兩旬寫驟雨初降,后兩句寫云散雨過后的情景,含有悠然不盡的情致。
我游武夷山,曾寫過《步宋朱熹<九曲棹歌>原玉十首》,其最后一首是“一曲山開景蔚然,林巒映帶極長川。停舟未盡游觀興,悵望歸鴻杳暮天。”景未盡,興未盡,詞未盡,意未盡,就是學此以景作結法。
(八)以情作結法
一種只是單純地表達某種情感。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對朋友的遠行進行勸慰,表達留戀之情。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賈至的《送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結尾抒情詞意綿綿。蘇軾的《東欄梨花》:“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抒發(fā)人生短促,人生如寄的感嘆。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托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秋望月而引起綿綿不絕的秋思,并設置懸念,令人思憶不盡。
八式——從尾聯(lián)上下句關系來分
關于結尾,著名詩人林從龍先生還有獨到的見解與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說:“如何寫律詩和絕句的尾聯(lián),此中奧妙甚多,詩評家多有論及。這里只談一點,即尾聯(lián)兩句必須一氣呵成,讓讀者讀完上句非讀下句不可;如上句已經言盡意止,則下句成了贅疣,整首詩便會黯然失色。”他把尾聯(lián)上下句的關系略作歸類,分成七種形式。為了湊數(shù),我增加了一個“反差式”,共湊成八式:
一是問答式: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梅圣俞)
二是對仗式:如“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王安石)
三是遞進式:如“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李商隱)“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曾幾)
四是承述式: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兩聯(lián)都是上句作判斷,下句作解釋。
五是連續(xù)式: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歐陽修)“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袁枚)
六是比喻式: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李商隱)
七是設問式:如“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何當共剪西窗燭,卻憶巴山夜雨時?”(李商隱)
八是反差式:如“宮女如花滿春殿,祗今唯有鷓鴣飛。”(李白)“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
詩的結尾除了上面所說的四類、八法、八式之外,清顧龍振于《學詩指南》中將結句用法歸成十七種,即:勸戒、祝頌、自感、自愛、含情不盡、相思、寓意、欣歡、景慕、余意無窮、故事、激烈、期約、懷感聯(lián)對、回顧、繳收等,這十七偏重于內容來分,這里就不一一多贅了。
總之,詩的結尾方法,多姿多彩,從種種結尾的效果來說,有的明快,催人覺醒;有的含蓄,使人思索,各擅勝場。但不論采用何種結尾,都應根據(jù)詩的內容和所表達的主題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