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之下,向出行與服務公司轉型的汽車集團們有了新的調整方向:將內部員工分流至旗下網約車公司。
“運氣不好,當買彩票中獎了。”在一輛享道出行的網約車上,司機王師傅向我們吐槽。王師傅是上汽大眾的一名老員工,已做享道司機大半年,他準備開滿三年后,再回上汽大眾繼續(xù)上班。
“我是被廠里‘騙’出來的,都說跑網約車比待在廠里干活輕松多,上下班都由自己決定。”王師傅苦笑。他與公司簽了一年合同,干滿一年即可回到原崗位繼續(xù)工作。
在開網約車之前,公司開會稱,上汽大眾的工廠可能一個月開工兩個星期,休息兩個星期,員工的工資將隨工期調整進行減半。
據了解,員工分流不僅是在上汽大眾。上汽集團(18.790, 0.00,0.00%)給出了7500個享道司機名額,分配至集團旗下各子公司。
在上汽大眾內部,“按照部門人員人數比例,我們抓鬮決定誰來當司機。”王師傅告訴我們,“不論男女,只要有駕駛證,老大以下所有員工都要抓鬮。”
李師傅同樣也是上汽大眾的老員工,他告訴我們,目前整個上汽大眾開網約車的員工大概有二百多人,涉及到多個部門。“連上汽體系零配件的財務部門,都有9名員工出來做享道專職司機。”
2018年12月,上汽集團旗下享道出行正式上線,從招聘廣告上可以看到,享道司機必須是上海戶籍,60周歲以下,且無犯罪記錄,薪資可達9000-11000元。但僅上海戶籍一欄,就已將大部分司機攔在享道門外。
于是,上汽集團讓自己的員工轉崗做享道,可謂一舉兩得。一方面在戰(zhàn)略層面保障了上汽集團共享化的推行,另一方面為子公司在車市寒冬中分攤了人浮于事的壓力。
自今年1月以來,上汽大眾新車銷量八連跌,1-8月銷量累計同比下降了8.5%。除了受大環(huán)境影響,為了節(jié)省成本,上汽大眾十幾萬元的車型中塑料件太多,影響了整體質量,車賣得不好,員工的工資、獎金或成問題。如果員工“抓鬮運氣不好,又不愿意跑網約車,很可能會被工廠勸退。”
或許是為了避免員工不滿,享道出行給司機進行了不小的補貼。剛推出來的一個月時,平臺每周會補貼每一位司機四千元保底工資,哪怕司機一個月不開單,也能得到1萬6的補助。無論是對上汽集團內部員工,還是外面的專職司機,這筆補助都是巨大的誘惑。
而想要獲得享道出行平臺的獎勵,就需要“多跑活兒”。與大部分網約車平臺一樣,享道平臺的獎勵也是分時間段、記單量的。
每天從7點開始,司機完成30單可以額外獲得獎勵220元。但想拿到這筆獎勵,大概需要工作14個小時。此外在早晚高峰,平臺會給到司機每單1.5-1.7倍不等的獎勵。
例如,一單價格是20元,按照1.5倍獎勵算,最終司機每單獲得30元,平臺補貼司機10元。“獲得全天所有的獎勵是基本不可能的。”趙師傅說,“我最高一天賺到了1600元,其中獎勵就有700元,F(xiàn)在獎勵開始減少了,但平均一天也能夠拿到400元的獎勵。”
由于當前享道出行豐厚的獎勵政策,大多數司機的情緒比較平穩(wěn):“一個月隨便跑一跑,工資就能有一萬多元,跟之前的工資差不多,就是有些累。”
作為利潤奶牛的上汽大眾已經略顯疲態(tài),轉變必須開始。
據上汽集團發(fā)布的半年度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上汽大眾營業(yè)總收入為1127.9億元,占上汽集團上半年總營收的30.0%;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98.8億元,占上半年總凈利潤的71.8%。
從數據上看,上汽大眾依舊是上汽集團的最大支柱,但由于行業(yè)收緊,其平均單車利潤同比下滑29.0%。
近年來,上汽大眾對外戰(zhàn)略一直捉摸不透,先后推出的豪華轎車車型輝昂、轎跑SUV途昂X,銷量上相繼折戟。
其他品牌的新能源車不斷上新,上汽大眾卻晚來一步,直到今年8月23日,新車型e-Lavida朗逸純電才緩緩駛向市場。
上汽大眾作為大眾與上汽集團在華的合資品牌,自1985年成立以來,上汽集團負責提供廠地、資金等支持,品牌、核心技術及管理等則由大眾集團主導。經過三十四年的發(fā)展,上汽大眾一度成為國內合資品牌無法逾越的大山。
大眾集團CEO迪斯曾表示,2019年是大眾進一步確定中國戰(zhàn)略至關重要的一年,大眾將重新審視集團在中國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重新審議股權結構,進一步確定中國戰(zhàn)略。
在億歐汽車看來,大眾不會對中國市場掉以輕心,過去的2018年,中國市場為大眾集團貢獻了421萬輛的銷量,占其全球銷量的40%左右。
今年3月,迪斯對外宣稱想要重新調整在中國的股比,引來上汽集團的“回懟”,3月18日,上汽集團官方發(fā)布聲明稱,上汽集團未與大眾汽車集團就“調整股比”一事進行過磋商,大眾汽車集團也未正式向上汽集團提出過討論股比的計劃。上汽集團與大眾集團似乎在利益上產生了分歧。
寒冬之下,車企們裁員已經是“常規(guī)動作”。上汽集團算是經濟效益比較好的車企,如今也難逃壓力。
上汽大眾將員工向出行公司分流,一方面減輕子公司人員壓力,另一方面試水轉型,也算是個相對好的選擇。
轉型陣痛已開始,未來或許會更痛。
來源:中國網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