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原來驚駕橋的老房子,樓上樓下兩層,還有個院子,F(xiàn)在已經(jīng)拆掉了,只能看著回憶回憶了。”鮑阿姨一件件介紹。
76歲的鮑菊蓮阿姨是寧波鄞州區(qū)明樓街道驚駕社區(qū)的居民,退休20多年了。退休后最大的愛好,就是做木工活。令人驚嘆的是,鮑阿姨竟是無師自通。
01鮑阿姨家的陽臺空間不大,晾曬著衣服,種了些盆栽、綠植。在這有限的空間里,最惹眼的還是一件件迷你木工作品,粗略一數(shù)有近百件。
這些“小”作品有老房子,有老家具,還有石磨、樂器等等。近看,老房子的窗戶、瓦片紋理清晰;櫥柜的抽屜、柜門都可以打開,衣柜里甚至掛有小衣架;石磨還可以自如轉(zhuǎn)動……既精致又可愛,像一個迷你版的小家。
“這些大多都是紅木做的。”鮑阿姨說,2003年拆遷安置房裝修,很多家具都是請木工師傅在家做的,剩下的木材邊角料,她就全部收集起來,用來做木雕,打發(fā)退休生活。
“哪知越做越多,不知不覺做了近20年。”鮑阿姨說,現(xiàn)在家里的紅木邊角料已經(jīng)用得差不多了,她也不打算市場去買木材。
采訪中,阿姨拿出一塊小小的樟木板以及鋼絲鋸,在一個裝有電虎鉗的臺面上擺弄起來。“我準備了三塊樟木板,是用來做亞運吉祥物的。”阿姨說,這是她目前最重要的活,爭取在亞運會開幕前把“宸宸”“琮琮”“蓮蓮”做出來。
02采訪時,天正下著雨,但陽臺上卻很悶熱,鮑阿姨一邊擦汗一邊用寧波話向我們比劃,旁邊的社區(qū)工作人員熱心地翻譯。
“這么粗,這么長。”鮑阿姨用雙手比劃,手頭的這幾塊樟木,是她從小區(qū)里撿來的。當時小區(qū)里修剪綠化,工人鋸下一截樟木不要了,鮑阿姨就喜滋滋地抱回家了。
鮑阿姨的工具
所謂慢工出細活。鮑阿姨制作的每一件迷你木工作品,都是她用心打造的。
局部縫隙要用到白膠、整體還要上漆……“我這是清漆,沒有顏色的,都是涂料市場買的。”看得出,盡管只是做著玩玩,鮑阿姨對材料和工具一點也不馬虎。
鮑阿姨做木工的小工具起碼有30多件,光是雕刻刀就有一二十件,都是這二十年來逐漸制備起來的。“雕刻刀是新華書店買的,其他工具是建材裝潢市場買的。”鮑阿姨說,她不會在網(wǎng)上買這些工具,怕質(zhì)量不好。還有一些合頁等零配件,則是從一些舊物里拆下來的。
03“這么多寶貝,最喜歡哪一個?”我們問。鮑阿姨笑而不答。最后,她淡淡地說,自己就是喜歡做,放在家里,不會賣。
鮑阿姨跟我們說起了一些往事。她娘家是寧波張斌橋一帶,當時算是市區(qū),后來嫁到了市郊驚駕橋附近(都是寧波老江東片區(qū))。17歲時,去鎮(zhèn)海(如今是北侖春曉)支農(nóng),幾年以后回來結了婚。她跟著丈夫做過泥水工,后來進工廠上了20多年班。
所以,鮑阿姨最初的作品就是驚駕橋的老房子。那是20年前了,她回憶起當年住的老房子,用裝修剩余的紅木完整復刻了出來。“老房子都是滿滿的回憶啊,我們在這里把一對兒女拉扯大的。”鮑阿姨手里端著這件木制迷你的房子,跟我們介紹,”房子不大,只有6米寬,這里是前門,這里是后門,這里是廚房和房間……”
“前前后后大約做了個半月吧。”鮑阿姨說,最難的就是在小木板上鏤空,做成窗戶,要很細心很細心。
除了驚駕橋的兩座老房子,阿姨還復刻了在鄉(xiāng)下支農(nóng)時住過的聯(lián)排宿舍,留作紀念。
04說到這里,大家一定很好奇,鮑阿姨是怎么無師自通學會做木工的呢?
原來,鮑阿姨年輕時在鄉(xiāng)下支農(nóng)時,看過木匠干活。“看那些師傅做櫥、做柜、做桶,回憶一下當時看到的步驟,再自己研究,慢慢就會了。”鮑阿姨說,她結婚后跟著丈夫做泥水工,也接觸過木匠,有時看師傅不在,就有點手癢,趁機用刨子在木材上推兩把。
鮑阿姨是個有心的人,記性也好。她說,手藝就是用心琢磨出來的,沒有向任何人討教過。
采訪中,還有幾件作品也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一件是石磨,鮑阿姨去大西北旅游,就記住了石磨的樣子,回來以后就立即雕刻了一個迷你的。還有一把琵琶,因在社區(qū)里見過琵琶的樣子,就記在心里了。“做出來的樣子很逼真,孫女也很喜歡。”鮑阿姨笑道。
鮑阿姨的退休生活是豐盈的。她不打麻將,也不怎么出去旅游,平時在家看看電視,做點家務,練練書法,有時也去社區(qū)當義工,但最快樂的事就是搗鼓木工活。這些年來,鮑阿姨的手藝漸長,從最初的自己琢磨,到如今的得心應手。“紅木硬,樟木軟,在不同的木頭上,下刀的力度要小心把握。”鮑阿姨說,她每天一閑下來就會雕刻一兩小時,甚至有時候遇上電視劇的廣告時間,她也會走到陽臺上刻上幾刀。
“做手工最幸福,心也沉浸,感覺時光在慢慢流淌。”鮑阿姨最后說道。
鮑阿姨還喜歡木刻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