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蒸”藝是真的歷史悠久,從“蒸”的象形字體演變就可以看出來,由甲骨文到篆文再到隸書,體現(xiàn)古人在年末時將專用籠子架在沸水鍋上,利用熱氣來烹炊米糕,并以此香甜的年糕來進行冬祭,感謝神祗和祖先保佑一年的風調(diào)雨順和收成。追溯到一萬年前的炎黃時期,就有“黃帝始蒸谷為飯”之說。
http://qqadapt.qpic.cn/adapt/0/780ae2f9-8512-4db3-4f75-f2e7ee896118/800?pt=0&ek=1&kp=1&sce=0-12-12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了最早的蒸具——甑,甑的出現(xiàn)讓人們擺脫了烘、烤、燒、煮等烹飪方式,有利于當時人類的發(fā)育和進化。甑是我們祖先在鼎、鬲的基礎上改造出來的,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蒸鍋。“蒸”在繼人類生食食物之后改寫了人們用水或火對食物直接加熱的原始方法,可以說是取火之后的第二大發(fā)明了!
http://qqadapt.qpic.cn/adapt/0/bf5ce70d-7e59-0dc9-45ca-92cf3ffa4eaa/800?pt=0&ek=1&kp=1&sce=0-12-12
相對于現(xiàn)代人的煎炒,古代人仿佛更青睞于蒸食,相比之下,祖先反而比我們養(yǎng)生,比我們會吃。“蒸”這一烹飪工藝頻頻出現(xiàn)于我國古代文獻中,譬如《周禮.委人》中:“共祭祀之薪蒸材木”、《集韻.證韻》中“烝,氣之上達也,或作蒸。”《孟子.告子上》中:“天生蒸民,有物有則”等。
http://qqadapt.qpic.cn/adapt/0/653f1d27-9abf-d4c0-82ee-14d6df6c6340/800?pt=0&ek=1&kp=1&sce=0-12-12
先秦時期詩經(jīng)楚辭中,就將蒸飯的場面細節(jié)寫得很美。據(jù)說當時一個叫陽貨的人給孔子送了一只蒸乳豬,但孔子與他有矛盾,所以故意趁陽貨不在家去回拜。
http://qqadapt.qpic.cn/adapt/0/772dbb37-3cf5-a8d6-0d34-1e65da3b56e6/800?pt=0&ek=1&kp=1&sce=0-12-12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蒸菜更是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其中收錄了蒸雞、蒸羊、蒸藕、油豉......并詳細介紹了制作方法和用料。隋唐五代時期的蒸菜則在用料食療和調(diào)味上更上一層樓,例如文獻中提到的用粳米和鯧魚加姜蔥一起蒸能使魚骨變軟可食,這是非常有特色的。
http://qqadapt.qpic.cn/adapt/0/a61c2567-aa44-2369-f909-4bdec3d9ce93/800?pt=0&ek=1&kp=1&sce=0-12-12
蒸,是中國人首先發(fā)明的,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很了不起,很偉大!我們一定不能把祖先傳下來的智慧結(jié)晶和健康生活方式丟掉,要傳承更要發(fā)揚!